皮膚性病學/淋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皮膚性病學》 >> 性傳播性疾病 >> 淋病
皮膚性病學

皮膚性病學目錄

淋病是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急、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引起泌尿生殖器粘膜的炎症,屬於性傳播性疾病之一,自1944年使用青黴素G治療淋病後,發病率曾一度下降,60年代後,發病率又逐年上升,我國自70年代以後發病率迅速上升,其原因如下:

1. 耐藥菌株不斷出現,在70年代中期又發現一種β-內醯胺酶的抗青黴素淋球菌菌株(penicillinaes-producing neisseria gonorjhoeae 簡稱PPNG),使青黴素治療效果不理想。

2. 無症状攜菌者的傳播,無症状淋病在女性可達75%,男性僅1-5%。由於不徹底的治療,症状雖消失,但仍可攜菌。

3.避孕方法的改變,由於廣泛使用避孕藥口服,而子宮帽及保險套的使用率明顯下降,而子宮帽和保險套可起到隔離淋病和其它性病的作用。

4.性傳播的社會背景,由於黃色書刊雜誌,電影電視,使人們受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影響,尤其青年人危害最大。

【病因】

淋病雙球菌引起,1879年由Neisser氏分離出,故又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本菌呈腎形、系Gram陰性雙球菌,往往成對地存在於膿細胞的胞漿內或外圍。

傳染途徑

主要通過性交直接接觸傳染,少數通過內褲、便盆、浴盆等間接傳染,孕婦有淋病,分娩時新生兒經過產道感染

【症状】

一般說,臨床症状在感染後72小時之後發生,但身體虛弱,性生活過度,酗酒等因素可使潛伏期縮短。

一、男性淋病:表現為急性前尿道炎、尿道口紅腫,有稀薄粘液流出,排尿不適,24小時後症状加劇,分泌物為黃色膿液,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少數病例伴發熱,兩側腹股溝淋巴結紅腫疼痛,甚至化膿,有的出現併發症如前列腺炎、附睾炎、最後形成尿道狹窄

二、女性淋病:女性患者由於尿道短,故泌尿道症状不明顯,表現為白帶增多,下腹痛等症状常見,故易漏診,可並發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最終導致不孕症

三、新生兒眼炎從患淋病母親產道感染,出生後2-3天出現眼瞼紅腫,有膿性分泌物,如不及時治療,最終可致失明,故新生兒都應常規硝酸銀滴眼。

四、女嬰陰道炎:由於女嬰陰道是由柱狀上皮包繞,極易被淋病雙球菌感染,表現會陰部紅腫,陰道及尿道有膿性分泌物,排尿痛苦。

五、淋病性關節炎

一個或數個關節化膿,抽取關節內膿汁化驗,有淋病雙球菌存在,最終導致骨質破壞纖維化、關節僵直。

【診斷】

根據有性接觸史,臨床典型症状,膿汁作Gram染色,在多形核白細胞內找到淋病雙球菌,即可診斷,如表現不典型,可進一步作細菌培養,在排尿1-2小時後,以無菌清水浸過的藻酸鈣拭子從尿道內取材,立即放入含Co2瓊脂培養基內進行培養。

β-內醯胺酶試驗:

國外非常強調β-內醯胺酶試驗,因確定是否為PPNG,是選擇不同治療方案的分水嶺,該試驗有快速碘測法、酸測法、黃色頭孢菌素法,以前兩者常用。

快速碘測法:

先用蒸餾水配成含1%青黴素G10mg/L和0.2%可溶性澱粉的混合液,將濾紙片浸濕,置於室溫中乾燥,如加數滴碘液,紙片變成紫色,取10個培養好的淋菌菌落塗於紫色的濾紙片上,塗菌處如在5分鐘內由原來的紫色變成白色者,表示β-內醯胺酶陽性。

快速酸測法:

將先配好的0.5M磷酸緩衝液中加入青黴素G和1%酚紅液,此混合液成紫紅色,將培養好的淋菌菌落混入紫紅色液體中,該溶液在15分鐘內變成黃色,即為β-內醯胺酶陽性。

【治療】

首先採取予防措施,一方面加強性道德教育,另外製止賣淫嫖娼等。

一、水劑普魯卡因青黴素G480萬μ,(每側臀部肌注240萬μ)一次注完,同時口服羧苯磺胺(probenecid)1g。

二、氨苄青黴素苄星青黴素3.0g,同時口服羧苯磺胺1g。

三、口服四環素,500mg,一日四次,共7天。

四、孕婦或兒童不能用四環素或對青黴素過敏者可口服紅霉素

對PPNG,用青黴素治療無效,可用下列藥物:

一、壯觀黴素(Spectionmycin)2.0g,肌注,同時口服羧苯磺胺1.0g,或先鋒黴素1.5g肌注。

二、頭孢類藥物:如頭孢三嗪(Cefotriaxone)12.5mg,肌注,或頭孢噻肟(Cefotaxime)1.0g肌注。

三、喹酮類藥物,如氟哌酸(Worfloxacin)800mg口服,一次給藥。或氟嗪酸(Ofloxacin)400-600mg,一次給藥。

參看

32 梅毒 | 非淋菌性尿道炎 32
關於「皮膚性病學/淋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