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  

目錄

提要:

1.以人與自然相類比的方法,運用陰陽學說闡述生氣通天論的整體觀,並從生理、病 理、養生等方面討論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

2.以太陽比喻陽氣,討論人體陽氣的生理功能,陽氣失常的病變、預後以及保養陽氣的原則。

3.論述人體陰陽的辯證關係,並列舉飲食起居不慎致陰陽偏盛偏衰的病機病證,強調陰陽協調的重要性及陽氣的主導地位。

4.飲食化生陰精、五味入臟,偏嗜太過又能傷五臟的道理。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譯文:

黃帝指出:自古以來,無數事實證明,人與天地自然是否息息相通並保持和諧統一,是生命長短的根本問題。而這一根本的根本,乃是陰陽。天地之間,四方上下之內,無論是世上的萬物,還是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經脈,都與天地自然之氣息息相通。陰陽之道,化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體現為天、地、人三氣。人如果常常違背這些,就會被邪氣所傷。所以說,陰陽乃是壽命的根本之根本。

人既然與天地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天氣如果清爽明淨,人的心情就會平和安定。人能夠順應這種天氣的話,陽氣就會穩固充實,即使有賊風邪氣,也不能侵害人體。這就是順應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以保養身體的做法了。所以聖人能夠精神專一地去適應自然四季之氣,因而能夠通達神妙而高超的陰陽之道。人如果違背了這些道理,就會在內使九竅閉阻不通,在外使肌腠壅塞不開,使衛氣消散而失去衛護。這屬於自己招致傷害的情況,結果必然會使正氣受到嚴重削弱 。

人體的陽氣,猶如天和太陽。要是喪失了它的本來作用,就會使人減損壽命而且沒有明顯的表現。上天的運行,乃是藉著太陽來昭示其強盛作用的。與之相應的人體陽氣,也是遵循同樣的規律而向上運行並發揮衛護身體的作用的。

人體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襲,陽氣就會像門軸在門臼內轉動一樣受到束縛而不能宣發衛外,起居之時就會因而煩亂不安、常常妄動,神氣也會因而浮躁不定、向外越泄。如果受到暑氣的侵襲,就會濕汗淋淋,煩躁時可見發聲喘促,平靜時則見多言多語,全身發熱,猶如燃燒的炭火,這種情況,在汗出之後就會消除。如果受到濕氣的侵襲,就會感到頭部沉悶,猶如有物裹住一般。要是濕熱不能去除,就會使大筋萎縮變短,使小筋鬆弛變長。萎縮變短就會造成拘急牽引的病症,鬆弛變長就會造成痿弱無力的病症;如果被風邪所傷而導致了氣虛,就會發生腫病,表現為四肢交替浮腫。出現這種情況,陽氣就會衰竭

人體的陽氣,在人過度煩勞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亢盛,從而導致陰精虧損。這種情況如果一再地發生,到了夏天,加上炎熱之氣的侵襲,就會令人出現"煎厥"之病,使得眼睛昏暗以至變瞎而不能視物,耳中閉塞以至變聾而不能聽聲;又使得陽氣自身的喪失,就如江河決堤一樣而無法固護,像急流奔瀉而去一樣不能制止。

人體的陽氣,在人大怒的情況下,就會發生逆亂,導致血氣隔絕,進而使得血脈鬱結在人體的上部,出現突然氣逆昏厥的病症。筋脈如果因而受到損傷,就會痿廢,肢體則會隨之出現似乎已不受意志支配的情況。

陽氣虛衰之後,如果出汗時身體只有半邊有汗,就會使人發生偏癱之病;如果出汗時受到濕邪的侵襲,就會使人長出癤子、痱子。此外,過多享用肥美的肉食粱米,也會造成病變:即足以使人生出大的疔瘡,又能夠使身體非常容易招致其他疾病,就像拿著空無一物的器皿去受納東西一樣。身體勞作之後出汗時如果受了風寒,其邪就會侵入皮膚,使人長出粉刺;其邪鬱結日久,則會使人生出痤瘡

人體陽氣內在的強健之性,具有滋養神氣的作用;而外在的柔和之性,則具有滋養筋脈的作用。膚腠汗孔的開閉失去了常規,寒氣就會乘機由此侵入人體,進而造成腰背下肢彎曲而不能直起的病症。寒氣如果深入經脈,就會導致瘺瘡;如果留滯在肌腠之間,就會從腧穴侵入體內並內迫臟腑;如果進一步傳變,就會使人產生諸事畏懼和易受驚駭的病症;如果導致營氣不能依循常道運行而逆阻在肌腠的情況,就會造成癰瘡、疔腫的病症。如果虛汗沒有出盡、身體本即衰弱而又感受了風邪,正氣被邪氣嚴重損傷,腧穴就會因而閉阻不通,從而導致風瘧。

風邪,是百病產生的首要因素。如果人能心志淡泊虛無而行為順乎自然,肌腠就會堅實固密並能抵禦外邪,即使有大風大毒,也不能侵害人體。這也是順應四季陰陽變化的規律以保養身體的做法。

病邪在人體內留滯日久,就會向內發展而造成進一步的病變。如果造成陰陽之氣發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的情況,就是良醫也不能治療了。所以說,陽氣蓄積過多,也會使人病重以至死亡。因為陽氣蓄積過多,會造成氣機壅阻,而氣機壅阻,自然應當疏散並使之和順;如果不趕快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而是粗心大意,淺薄從事,就會使陽氣衰敗而致人死亡。

人體的陽氣,在白天主要發揮衛護肌表的作用。每天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開始活動;到了中午,人體的陽氣也達到了最盛的程度;夕陽西下的時候,人體的陽氣就隨之虛弱了,汗孔也隨之閉合起來。因此天黑以後,人就應當停止活動而去休息,以養護陽氣、防禦外邪;也不要擾動筋骨,不要接觸霧露。誰要是違背了一天之內的早晨、中午和日暮之後這三個時段應當遵循的動靜規律,身體就會日趨困頓虛弱。

岐伯指出:陰氣的作用,是使精氣藏守於內並且化生陽氣;陽氣的作用,是在外衛護人體並使肌腠得到固密。陰虛而不能平制陽氣,就會使得脈流急迫。如果陽邪侵入陽分而且加重,就會造成狂病陽虛而不能平制陰氣,五臟之氣就會滯亂交爭,以致九竅喪失作用。因此聖人才注重調適陰陽,以使筋脈柔順、骨髓堅固、血氣全都通暢無阻。人要是能夠像聖人這樣,就可以使身體內外和諧,邪氣不能侵害,耳朵靈敏,眼睛明亮,元氣旺盛而始終不衰。

風邪自外侵入人體而逐漸傷害元氣,精血就會虧耗,這是由於風邪傷害了肝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飽食,筋脈就會由於腸胃橫滿而受到損傷,從而發生便下膿血的病變,形成痔瘡;如果飲酒過度,就會造成氣逆;如果硬行打起精神去行房事,腎氣就會受到損傷,脊骨也會隨之殘廢。

人體陰陽的關鍵問題,是陰氣能夠藏守在內而陽氣能夠固護於外。如果出現偏盛而使二者不能和諧,人體就會出現像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夏天而沒有冬天一樣的病變。根據情況來使陰陽保持和諧,這是聖人調養身體的法度。要是陽氣過於旺盛而使得陰氣不能藏守在內,陰氣就會衰竭;只有陰陽平衡緻密,人的精神才能健旺;如果陰陽完全阻隔而不再交會,人的精氣就會喪失殆盡。

人體感受了風霜雨露的侵襲,必然發生或寒或熱的病變。因此,人在春天被風邪所傷的話,邪氣就會留滯不去而往往導致洞泄;在夏天被暑氣所傷的話,到了秋天,就往往生成瘧疾;在秋天被濕氣所傷的話,就會使肺氣上逆而導致咳嗽,進而造成痿厥之病;在冬天被寒氣所傷的話,到了春天,則一定會發生溫熱之病。由此可知,四季的氣候變化,是能夠更替著侵害五髒的 。

人體陰精化生的來源,主要是飲食五味;而藏納精氣的五臟,又常常被飲食五味所傷。因此過多進用酸味的飲食,由它滋養的肝氣就會太盛,脾氣也就會隨之衰竭;過多進用鹹味的飲食,大的骨骼就會受到損傷,從而使肌肉萎縮,使心氣抑鬱無力;過多進用苦味的飲食,就會使心跳加速、胸口滿悶、面色發黑、腎氣失去平衡;過多進用甘味的飲食,脾氣就會受到損傷、失去健運之力而造成濕邪凝滯,胃氣也就隨之虛弱而使得胃部脹滿;過多進用辛味的飲食,筋脈就會衰敗廢弛,同時精神也會受到損傷而越泄散失。因此,要審慎地合理調配飲食五味,用以使骨骼堅正、筋脈柔韌、氣血通暢、膚腠固密。這樣,飲食水谷就能夠諧調地化生精血了。總之,只要能夠謹遵養生之道,按照養生的方法去做,就能夠健康長壽,享盡天年 。  

解析:

生之本,本於陰陽

本節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人體陰陽之氣與自然界陰陽是相互通應的,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二氣的協調統一。"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提示養生必須在內精神專一,在外則必須順應天地陰陽,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此「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若違背了這一規律,則內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九竅功能障礙;外致肌肉壅阻而不滑利,衛氣不固而腠理疏鬆,則邪氣為害,正氣削弱,疾病叢生而短折壽。

"天人相應"為《內經》基本學術思想之一,而"生氣通天"是《內經》中"天人相應"觀的重要體現。人生存於自然之中,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故養生必須以"生氣通天"為要領 。  

陽氣的生理與病理

本節將人之陽氣類比天之太陽。天之陽氣,能使天體運行不息,蒸騰溫養萬物,使萬物生長化收藏;人之陽氣具有抗禦外邪,護衛生命,促進機體生命活動的作用,五臟氣機的運行,津液之氣化,均賴陽氣的溫煦和推動。可見,陽氣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這種重視陽氣的觀點影響後世醫家,成為溫補學派的理論淵源。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附翼.求正錄》中據此提出了"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類經附翼.大寶論》)的著名論點。

1.陽氣的生理功能

(1)陽氣具有向上、向外的特點和抗邪衛外的作用,同時"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提示陽氣的溫養作用,陽氣旺盛可使人精神聰慧、飽滿,筋脈柔軟屈伸自如。

(2)陽氣的晝夜陰陽消長規律 陽氣在一晝夜中有生髮、隆盛、虛衰的變化規律,人身陽氣與自然界陰陽變化息息相關。提示人要隨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來調節生活起居,以保持陽氣的充沛,防止疾病的發生。

2.陽氣的病理(1)陽氣衛外失常 外邪侵襲,寒邪易傷陽氣,故首論"因於寒";暑為陽邪,易傷氣津,實證則邪熱內盛而多汗煩喘,虛證則神失所養而神昏譫語;濕邪重濁,困遏陽氣,清陽不升,故頭重,濕邪郁而化熱,留連筋脈,致陽氣不能溫養,故或為攣急,或為筋痿;風性輕揚,易致頭面浮腫。如風寒暑濕,交替為病,陽氣反覆受損,可使陽氣衰竭。

(2)陽亢精絕 平素煩勞過度,陽氣過亢,虛火上炎,陰精虧損,復加暑熱煎灼,陰精耗損更甚,發生突然昏厥,可致"煎厥"。其臨床表現除昏厥外,還有耳閉、目盲。此病來勢驟急,陰精虧損,陽氣亢越,為危重病候

(3)陽氣逆亂 大怒可致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逆亂,而出現"薄厥"。其臨床表現除突然昏厥外,還可見筋脈弛縱不收,半身不遂後遺症。本病初起為氣血壅阻之實證

(4)陽氣偏阻 陽氣不足,不能溫運全身,偏於一側,表現為半側身體汗出,半側無汗,有可能出現局部肢體痿廢不用的病證。

(5)陽氣開合失常 郁遏熏蒸或邪氣入里留戀不去,會導致各種病證,如痤疿、大僂、善畏、驚駭、癰腫、風瘧等。

(6)陽氣阻隔,上下不相交通 陽氣蓄積於一處則病情危重,當急用瀉法以祛除實火,疏通陽氣,以挽救危亡。  

陰精與陽氣的關係

1.陰精與陽氣的關係

(1)相互為用,相互依存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故也。」陰是內藏的精氣,不斷地起而供給陽氣之用;陽氣能保衛體表,抵禦外邪,使機體固密,保護陰精的正常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如果陰精和陽氣這種互根互用的關係遭到破壞,則「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臨床可見「陽損及陰」,「陰損及陽」的病理變化。

(2)互相制約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提示陰陽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關係,陰不勝陽則陽偏盛,陽不勝陰則陰偏盛

(3)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之間的和諧協調,是萬物自身運動所形成的最佳狀態。它體現著陰陽雙方在相互消長的狀態中彼此相互作用,保持著穩定性。對人體來說,陰平陽秘是健康的保證。所以養生必須「陳陰陽」以使「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2.陰陽失和的病理

陰不勝其陽,則陽熱偏勝,可出現"脈流薄疾,並乃狂"等病證。若陽不勝其陰,則陰用事,而見"五臟氣爭,九竅不通。"若陽氣亢極,則將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危重狀況。

3.陽氣在陰陽平衡協調中的主導作用

陰陽之間的關係互相為用、互相依存。陰陽之間互相平衡協調是健康的保證,但在陰陽平衡協調過程中 ,陽氣起著主導作用。故課文強調指出「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這充分體現了《內經》重視陽氣的學術思想。  

飲食五味與五臟陰精的關係

1.飲食五味化生滋養五臟精氣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五味通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其精微輸佈於全身以起營養作用,同時亦進入五臟以化生五臟精氣,正如《素問.五臟別論》所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五臟主藏精而不瀉,故稱「陰之五宮」。

2.五味偏嗜傷害五臟陰精

飲食失調,五味偏嗜,也可成為損傷五臟精氣的重要原因。"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飲食所傷,除能直接傷害腸胃以影響五臟外,還可因五味偏嗜引起相關臟腑發生病理變化,又進一步影響到其他臟腑。文中所言的五味太過、偏嗜的致病情況,既有本臟臟氣偏盛致病,也有克伐、反侮它臟而致該臟受傷致病,具體情況當五臟間的具體生理病理關係而定。  

注家精選:

1.薄厥: 古病名。由於大怒氣血上沖,臟腑經脈之氣阻絕不通,而導致的昏厥證

唐.王冰註:「然怒則傷腎,甚則氣絕,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於心胸之內矣。上,謂心胸也。然陰陽相薄,氣血奔並,因薄厥生,故名薄厥。」

明.張介賓註:「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 。」

2.煎厥: 古病名。指煩勞傷陰,陰虛陽亢,逢夏季之盛陽,以至煎熬陰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證。

明.吳昆註:「煩擾乎陽,則陽氣張大而勞火炎矣。火炎則水干,故令精絕。是以遷延辟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則火益熾盛而精益虧,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厥逆。」

3.謹和五味

清.高世栻註:「五味貴得平和,不可太過,是故謹和五味,得其平矣。」

參看

關於「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