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柑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獨腳柑 | 中藥圖典 |
獨腳柑 Dú Jiǎo Gān |
|
---|---|
別名 | 乾草、細獨腳馬騮、馬佬含菊、金鎖匙、地蓮芝、鹿草、黃花甘、疳積草、同肢草、獁騮草、地連枝、消米蟲、五疳草、黃花積藥草、串金黃 |
功效作用 | 清肝,健脾,消食,殺蟲。治小兒傷食,疳積,黃腫,夜盲。 |
英文名 | Herb of Asiatic Striga |
始載於 | 《生草藥性備要》 |
毒性 | 微毒 |
歸經 | 胃經、脾經、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淡 |
【異名】乾草(《廣州植物志》),細獨腳馬騮(《南寧市藥物志》),馬佬含菊(《廣西中藥志》),金鎖匙(《閩南民間草藥》),地蓮芝(《貴州植藥調查》),鹿草(《廣東中藥》Ⅱ),黃花甘(《廣東中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獨腳金的全草。
【植物形態】獨腳金一年生草本,高8~15厘米。莖直立,粗糙或被毛,單生或略分枝。上部葉互生,線形;下部葉對生,線形或披針形,葉長約1厘米或更短,很少有齒缺,有時退化為鱗片。穗狀花序頂生,花黃色、紅色或白色,下部者疏離,上部者較靠近,無柄;苞片通常長於萼;萼管狀,5裂,通常有棱10條;花冠管纖弱,長約8毫米,近頂端彎曲,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上唇較下唇為短;雄蕊4,內藏,花藥1室;雌蕊1,花柱細長,頂端棒狀。蒴果近球形或長橢圓形,室裂,種子多數。花期7月。果期8~9月。生於平原和丘陵的草地,常寄生其他植物的根上。分布廣東、廣西、貴州、福建等地。
【採集】夏、秋採集,洗淨,晒乾。
藥材
乾燥的全草,全體呈黃褐色或綠褐色,莖細,被灰白色糙毛。葉線形或披針形,多數脫落。中部以上為稀疏的穗狀花序,除少數未結果的植株可見乾枯的花冠外,其餘大部都已脫落。萼管狀,蒴果黑褐色,內藏於萼筒中,花柱殘存,種子細小,黃棕色。以植株完整、帶綠色、無泥砂雜質者為佳。產廣東、廣西等地, 廣西尚有一種同屬植物大獨腳金的全草,功用相同,與本品同等使用。參見小白花蘇條。
【中藥化學成分】全草含木犀草素二甲醚(luteolin-3,4-dimethyl ether),木犀草素7,3,4-三甲醚(luteolin7,3,4-trimethyl ether),刺槐素-7-甲醚(acacetin-7-methyl ether),刺槐素(acacetin),金聖草素(chrysoeriol),和芹菜素(apigenin)[1]。
【性味】甘淡,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淡,性平。
②《本草求原》:甘淡,平。
③《南寧市藥物志》:甘平,微苦。
④《泉州本草》:味淡,有微毒。
功用主治-獨腳柑的功效
①《生草藥性備要》:除小兒黃氣,蟲積。
②《本草求原》:消疳積黃腫。
③《南寧市藥物志》:退熱解渴,消食。
治疳積煩渴。
④《野生藥植圖說》:治肝蛭病。
⑥《福建中草藥》:健脾消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
選方
①治小兒疳積、夜盲:獨腳柑三、五錢。和豬肝煮熟服,日服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小兒傷食:獨腳金干全草、截葉鐵掃帚各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夜盲:獨腳金干全草五錢至一兩。配家禽家畜肝臟煮服。(《福建中草藥》)
|
關於「獨腳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