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泡桐根
Pào Tónɡ Gēn
別名  
功效作用 祛風止痛解毒活血。主風濕勢痹;筋骨疼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Pào Tónɡ Gēn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泡酮工毛泡酮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P.tomentosa (Thunb.)Steud.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1.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花序狹長几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為狹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於花冠筒內;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木質,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2.毛泡桐 其形態主要特徵為:葉全緣或3-5淺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花期4-5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約2cm,表面灰褐色色至棕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皺紋與縱溝,具橫裂紋及突起的側根裂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棕色或淡棕色,木部寬廣,黃白色,顯纖維性,有多數孔洞(導管)及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

【性味】 呸微苦;微寒

【功效與作用】 祛風止痛解毒活血。主風濕勢痹;筋骨疼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泡桐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