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冬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旱冬瓜
Hàn Dōnɡ Guā
別名 冬瓜樹、蒙自榿木、水冬瓜、蒙自赤楊、冬瓜樹皮、水冬瓜樹、榿木樹
功效作用 止瀉消炎接骨。主治腹瀉痢疾鼻衄骨折跌打損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旱冬瓜

【拼音名】 Hàn Dōnɡ Guā

【別名】 冬瓜樹、蒙自榿木水冬瓜

【來源】 樺木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 D. Don,以樹皮入藥。

【生境分布】 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性味】 苦、澀,平。

【功效與作用】 止瀉消炎接骨。主治腹瀉痢疾鼻衄骨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兩,水煎服或配伍。骨折用鮮品搗爛外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旱冬瓜

【拼音名】 Hàn Dōnɡ Guā

【別名】 蒙自赤楊、冬瓜樹皮、蒙自榿木、水冬瓜樹、水冬瓜、榿木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尼泊爾榿木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nus nepalensis D. Do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切片,晒乾或鮮用。

【原形態】 喬木,高達15m。樹皮灰色或暗灰色,平滑;枝條紫褐色,無毛,有棱;小枝疏生短柔毛;芽有柄,卵形,芽鱗2枚。葉柄長1-2.5cm;葉片近革質,寬卵形、卵形或倒卵圓形,長4-16cm,寬2.5-10cm,先端驟尖或銳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全緣或具疏細鋸齒,上面無毛,下麵粉綠色,密生腺點;沿脈生黃色短柔毛,脈腋簇生髯毛,側脈8-16對。雄花序多數,排成圓錐狀,下垂。果序多數,呈圓錐狀排列,長約2cm,直徑7-8mm;果苞木質,宿存,長約4mm,有5枚淺裂片;小堅果寬卵圓形,長約2mm;膜質翅寬為果的1/2,稀與果等寬。花期6-10月,果於次年3-5月成熟。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3600m的河岸、山坡林中及村落附近。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

【性味】 苦;澀;性平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濕止瀉;接骨續筋。主腹瀉;痢疾;水腫瘡毒;鼻衄;骨折;跌打損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旱冬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