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吮乳無力及減少
A+醫學百科 >> 新生兒吮乳無力及減少 |
新生兒吃奶明顯減少,似乎不知飢餓,吮乳時間短且無力,吃奶時易嗆奶。
目錄 |
新生兒吮乳無力及減少的原因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因素為小兒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氣血未充,元陽不振,其次是生後調養不當,感受寒邪,故本病在北方寒冷季節發病率高。
西醫學則認為本病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可由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易隨著環境溫度波動: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少,皮膚薄,血管分布較多,易於散熱:新生兒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酸成分相對多,熔點高,體溫低時易凝固,新生兒產熱主要靠棕色 脂肪,並需要氧的參與,當缺氧、寒冷,酸中毒等因素存在時,產熱過程極易受抑制,早產兒此種脂肪儲存不足。
新生兒吮乳無力及減少的診斷
1.初生兒出生時形體瘦小,肌肉瘠薄,面色無華,精神萎軟,氣弱聲低,吮乳無力,筋弛肢軟。一般體重低於2500g,身長少於45cm。
2.有早產、多胎、孕婦體弱、疾病、胎養不周等造成先天不足的各種病因,及胎盤、臍帶異常等。
3.母產前及臨產時有感染、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羊水污染、臍部感染及皮膚黏膜破損或感染等病史。
4.一般表現為不吃、不哭、少動、精神萎靡,並可伴有嘔吐,或見易驚惕,體溫不升或發熱,皮膚蒼白,可有進行性加重的黃疽,肝脾腫大。重者皮膚有出血點,少
數可有抽搐、硬腫症等。體檢應注意臍部、皮膚、甲溝及黏膜傷口等處有無感染病灶。
5.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少於4x109/L或超過25x109/L有助於診斷。如白細胞正常但血培養有致病菌生長,即可確診。局部病灶的細菌培養及塗片可作診斷的參考。
新生兒吮乳無力及減少的鑒別診斷
新生兒少吃:要吃要哭要動,是小兒生來就有的需要。少吃少哭少動,是新生兒生病的特殊表現。少吃少哭少動,俗稱「眠起了」,有非感染和感染方面的許多原因。
新生兒反應低下:反應低下(decreased responsiveness)是一組臨床症状包含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肌張力減退肢體活動減少,哭聲弱和吸吮無力。新生兒不僅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表現反應低下,其他如重症感染休克脫水、酸中毒代謝紊亂、貧血低體溫和呼吸衰竭等,均可表現反應低下臨床上反應低下是常被用來判定各種疾病病情輕重程度的一個表現。
1.初生兒出生時形體瘦小,肌肉瘠薄,面色無華,精神萎軟,氣弱聲低,吮乳無力,筋弛肢軟。一般體重低於2500g,身長少於45cm。
2.有早產、多胎、孕婦體弱、疾病、胎養不周等造成先天不足的各種病因,及胎盤、臍帶異常等。
3.母產前及臨產時有感染、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羊水污染、臍部感染及皮膚黏膜破損或感染等病史。
4.一般表現為不吃、不哭、少動、精神萎靡,並可伴有嘔吐,或見易驚惕,體溫不升或發熱,皮膚蒼白,可有進行性加重的黃疽,肝脾腫大。重者皮膚有出血點,少
數可有抽搐、硬腫症等。體檢應注意臍部、皮膚、甲溝及黏膜傷口等處有無感染病灶。
5.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少於4x109/L或超過25x109/L有助於診斷。如白細胞正常但血培養有致病菌生長,即可確診。局部病灶的細菌培養及塗片可作診斷的參考。
新生兒吮乳無力及減少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做好產前檢查,密切觀察胎兒生長情況。積極治療嚴重妊娠反應,預防妊娠中毒症,糾正孕母貧血,勞逸結合,避免感染。胎兒期發現胎萎不長者,可由孕母服藥補腎培元,促進胎兒宮內發育。對孕婦定期作產前檢查,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胎膜早破、宮內窒息或產程過長的新生兒應進行預防性治療。注意觀察新生兒面色、吮奶、精神狀況及體溫變化,保持口腔、臍部皮膚黏膜的清潔,如有感染性病灶,應及時處理。
參看
關於「新生兒吮乳無力及減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