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發熱
A+醫學百科 >> 新生兒發熱 |
正常新生兒的肛溫在36.2度-37.8度間,腋下溫度在36度-37度間;新生兒肛溫超過37.8度,腋溫超過37度,即為發熱。新生兒體溫超過40度,可以引起驚厥發作,甚至造成腦損傷,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汗腺組織發育也不完善,特別是早產兒和出生10天以內的新生兒,對熱的耐受程度和反應強度均較成人差許多,因此,在保暖過度、包裹過多、或在夏季室內溫度過高(大於30度)時,即可引起新生兒體溫上升;有些出生2-3天的新生兒,由於母親乳汁不足,又未給孩子飲水或喂其他乳製品,而環境溫度又較高或包裹較多,孩子就會出現體溫升高、脫水、體重下降、尿少、煩躁不安等表現,稱為「新生兒脫水熱」;最危險的是,在冬春寒冷季節,有些家長怕孩子著涼,給孩子穿衣捂被過多,甚至把頭面部也緊緊包裹捂蓋,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可使孩子體溫一直上升大於40度,引起驚厥(或稱抽搐),重者昏迷,稱為「捂被症候群」。因此,在餵養和護理新生兒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新生兒的這些生理特點,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當然,新生兒發熱也有一些是因疾病所致,特別是各種病原體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臍炎、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以及各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新生兒感染性疾病除可引起發熱外,還應有其他的異常表現,家長應仔細觀察,如:精神不好或煩躁不安,吃奶減少或拒奶、嗆奶,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規則,體溫高而四肢發涼、皮膚發花,甚至出現面色發青、呼吸暫停、驚厥等嚴重症状,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目錄 |
疾病原因
非感染性發熱
在新生兒室內非感染引起的發熱很常見。
(1)環境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體溫中樞調節失調,在熱環境中,尤其在夏天室內環境溫度接近30℃時,體溫升高。生後2~3天因母乳不足,攝入水分較少,環境溫度較高,可發生脫水熱。冬季衣被捂蓋過多,可引起捂熱症候群而發生過高熱。
(2)散熱障礙:由於廣泛性魚鱗病、廣泛性皮炎、無汗腺症或包蓋太嚴過厚所致的散熱障礙等。新生兒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可長期發熱。
(3)疾病影響:如白血病、血管內栓塞、燒傷、骨折、血腫、腹腔或胸腔內血液的吸收等。另外如患兒出現核黃疸(黃疸過重引起的腦病),顱內出血(產傷)後遺症均可引起發熱。
(4)生物製劑或藥物反應:如血清、菌苗、異體蛋白或某些藥物(如磺胺類、巴比妥類等)過敏。
感染性發熱
新生兒發熱更多的原因是新生兒感染。如產前感染、羊膜早破、不潔的陰道檢查等,多於產後1~2天即出現發熱。產後感染多發生在生後1周左右,常見肺炎,敗血症、臍炎、膿皰疹或膿腫。
發熱是臨床經常遇到的問題,兒科醫生首先應考慮是否有感染,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原蟲類等引起的新生兒感染性疾病,都可引起發熱。嚴重感染時,在新生兒體溫常常反而不升。
治療方案
處理前注意事項
處理手段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當體溫過高並持續較長時間時可引起驚厥,產生永久性腦損傷。 新生兒發熱的處理以物理降溫為主,物理降溫包括溫水擦浴、冷水枕或冰枕降溫。此外新生兒由於皮膚薄嫩毛細血管豐富,酒精擦浴因酒精滲透性很強,可能通過皮膚吸收入血引起酒精中毒,新生兒期忌用。
(1)當新生兒體溫在38℃以下時,一般不需處理。當在38-39℃之間時,可將孩子襁褓打開,暴露在室中,通過皮膚散熱降溫,或枕冷水袋降溫。
(2)對39℃以上高熱的小兒,可用75%的酒精加一半水(最好不用酒精,請用溫水),用紗布蘸著擦頸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處,方可退燒。溫水擦浴是一種非常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溫水擦浴是為了降溫,而冰枕頭等是為了保護大腦。
總結
1 散包被
2 冷水袋
3 溫水擦浴
4 足底熱水袋
5 忌:酒精、退熱藥
新生兒發熱不用退熱藥,是為了安全著想。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等算是較為安全的藥物,但也不推薦使用。超過3個月的嬰幼兒才開始使用退熱藥,而且要慎重使用。布洛芬要6個月以上才能使用。
保健貼士
1、新生兒不適合用酒精擦身。當新生兒體溫達39℃以上時,可以給他枕上冷水袋,以防過高的溫度對大腦造成傷害。
2、比如新生兒吃奶、哭鬧後,就如同成人剛做了劇烈運動後全身發熱一樣,體溫也會升高。但這種升高一般不會超過38℃,且孩子其他狀況均無異常,此時就不要緊張,等孩子平靜後再試表,體溫一定在正常範圍。
參看
參考文獻
- 《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沈曉明、王衛平主編
- 2種物理降溫方法應用於新生兒發熱的療效觀察.《護理學報》 ISTIC -2011年23期
關於「新生兒發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