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蒿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扁擔蒿
Biǎn Dɑn Hāo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主瘡瘍腫毒;陰道炎陰道滴蟲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Biǎn Dɑn Hāo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種植物垂果南芥和粉綠垂果南芥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abis pendula L.2.Arabis pendula L.var.hypoglauca Franch.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晒乾。

【原形態】 1.垂果南芥 二年生草本,高30-150cm。全株被硬單毛,雜有2-3叉毛。主根圓錐狀,黃白色。莖直立有分枝。莖下部葉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長3-10cm,寬1.5-3cm,邊緣有鋸齒,基部漸狹成葉柄,長達1cm;莖上部葉狹長橢圓形至披針形,比下部葉略小,基部呈心形或箭形,抱莖,上面黃綠色至綠色。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10餘朵;萼片橢圓形,具單毛,2-3叉毛或星狀毛,花蕾期更密;花瓣4,白色;雄蕊6,4長2短;雌蕊1,花柱不明顯。長角果線形,長4-10cm,弧曲,下垂。種子每室2行,橢圓形,褐色,邊緣有環狀的翅。花期6-9月,果期7-10月。

2.粉綠垂果南芥 本種和正種基本相似,主要區別點在於:莖上疏被硬單毛,有時混生2-3叉毛。莖生葉披針形至橢圓形,上面暗綠色,疏被3叉毛,下麵粉綠色,密被3叉毛、星狀毛和混生單毛。長角果長條形,長5-9cm,扁平,略下垂。種子每室2行,近橢圓形,棕色,具窄翅,表面具細網狀脈。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長於海拔1500-3600m地帶的山坡、路旁、河邊草地或高山灌木林下或荒漠地區。

2.生於海拔1500-3600m地帶的高山叢林中或荒漠地區。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湖北、山東等地。

2.分布於內蒙古、甘肅和陝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長柱形,略扁平,長6-10cm,寬1-2mm,稍彎曲。表面綠褐色,光滑無毛,先端可見宿存的短柱基,成熟果實易沿兩側腹縫線開裂,或2片果丬脫落僅留下假隔膜,每室種子1-2行,或脫落。種子橢圓形而扁,直徑1.5-2mm,邊緣具環狀翅。氣微,味辛。

【性味】 辛;平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主瘡瘍腫毒;陰道炎陰道滴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扁擔蒿」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