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枝仁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廣枝仁
Guǎnɡ Zhī Rén
別名 芭豆、崖花子、土連翹、山枝仁、榨木仁、公梔子、五牛子、為龍子
功效作用 清熱利咽止瀉。主虛熱心煩口渴咽痛泄瀉痢疾
英文名 Seed of Glabrousleaf Pittosporum
始載於 四川中藥志
毒性  
歸經 肺經脾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Guǎnɡ Zhī Rén

【英文名】 Seed of Glabrousleaf Pittosporum

【別名】 芭豆、崖花子、土連翹山枝仁、榨木仁、公梔子、五牛子、為龍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ttosporum glabratum Lindl.[P.fortunei Turcz.]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摘果實。晒乾,擊破果殼,取出種仁,再晒乾。

【原形態】 光葉海桐,常綠灌木,高2-3m。上部枝條有時輪生,全株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薄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6-10cm,寬1-3.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呈楔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邊緣略呈波狀;中脈突出明顯。傘形花序1-4枝,生於小枝頂端,通常具花6-13朵;花黃色,徑約7mm;花梗長10-15mm,光滑;花萼基部聯合,5裂,裂片廣卵形,長2mm,光滑,邊緣有毛;花瓣5,分離,倒披針形,長8-10mm;雄蕊5,與花瓣互生,長4-7mm;子房長卵形,無毛,花柱長3mm,柱頭略增大。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2-2.5cm,3瓣裂,每瓣有種子約6顆,果皮薄,革質。種子大,近圓形,長5-6mm,紅色。花期4月,果熟期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間陰濕奪、山坡、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種子呈不規則的微下凹的多面體,棱面大小各不相同,直徑3-7mm。外表呈棕色或紅紫色,少數呈棕褐色,光滑。質堅硬,不易粉碎,內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氣。以顆粒飽滿、色紅、香味濃、無果柄和果殼者為佳。

【性味】 味苦;澀;性平

歸經】 肺;脾;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 清熱利咽止瀉。主虛熱心煩口渴咽痛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研末,1.5-3g。

【各家論述】 《四川中藥志》:清熱,止瀉,收斂。治咽痛,下利後重,肢倦乏力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廣枝仁」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