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梧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宜梧
Yí Wú
別名 白葉刺根、鍋底刺、椬梧、柿模、咸匏柴、胡頹子、白葉刺
功效作用 祛風活血健脾益腎。主風濕痹痛;跌打瘀腫慢性肝炎胃痛腹瀉消化不良;腎虧腰痛勞倦乏力盜汗遺精白帶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Yí Wú

【別名】 白葉刺根、鍋底刺、椬梧、柿模、咸匏柴、胡頹子、白葉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eagnus oldhamii Maxim.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洗淨,切片晒乾。

【原形態】 福建胡頹子 常綠直立灌木,高1-2m。具粗壯長棘刺,刺長10-40mm或更長,刺基部有時著生花和葉,幼枝密被褐色鱗片。單葉互生;葉柄長4-7mm;葉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5cm,寬1.5-2.5cm,先端圓形,向基部漸窄狹,全緣,幼時上面密被銀白色鱗片,後逐漸脫落,下面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深褐色鱗片。花淡白色,被鱗片,數花簇生於葉腋成短總狀花序,花梗長3-4mm;花被筒短,杯狀,長約2mm,上部4裂,裂片與花被筒等長或更長,長達3mm,內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柔毛;雄蕊4,花絲極短,花藥長圓形,長約1.5mm;花柱直立,無毛。果實卵圓形,長5-8mm,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花期11-12月,果期翌年2-3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m以下的空曠地區和山坡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直徑1-2cm。表面暗棕色,具縱溝紋,栓皮易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淺黃色。氣微,味微酸澀。

【性味】 苦;酸;微溫

【功效與作用】 祛風活血健脾益腎。主風濕痹痛;跌打瘀腫慢性肝炎胃痛腹瀉消化不良;腎虧腰痛勞倦乏力盜汗遺精白帶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注意】 《福建藥物志》:「孕婦禁服。」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宜梧」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