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學/淋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婦產科學》 >> 女性生殖系統炎症 >> 性傳播疾病 >> 淋病
婦產科學

婦產科學目錄

一、病因 淋病病原菌是淋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珠菌,屬奈瑟氏菌屬。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接觸淋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便器、器械等間接傳染者少,但幼女主要通過間接傳染。

二、臨床表現

(一)急性淋病 潛伏期7天。開始表現為急性尿道炎宮頸炎尿道旁腺炎及前庭大腺炎。主要症状排尿時燒灼疼痛及尿頻白帶增多,呈膿性或粘液膿性。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時,陰道下部腫脹、觸痛常伴急性外陰陰道炎、膀胱炎,還可能伴發直腸炎,有大便不適或直腸出血。約有50%的女性淋病患者可無症状。幼女急性淋病以急性外陰陰道炎為主,常見症状為局部疼痛、排尿困難陰道分泌物增多。

陰道窺鏡檢查發現有膿性或粘液膿性分泌物自宮頸口流出,陰道穹窿部及宮頸充血明顯。用手指由內向外按壓陰道前壁,可從尿道口擠出膿性分泌物。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時,一側或雙側大陰唇後部可捫及有明顯觸痛的腫塊,如已形成膿腫,則腫塊有波動感。

如下生殖感染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淋菌即上行擴散,多在下次經期或經期剛結束時發生上行感染,引起急性子宮內膜炎急性輸卵管炎,甚至急性盆腔腹膜炎子宮常有膿性分泌物自頸口流出,但由於頸管的引流子宮內膜周期性剝脫,子宮內膜炎一般並不嚴重。急性輸卵管炎則可引起下腹劇痛及不同程度的發熱,還可發展為輸卵管積膿。膿液自傘端流入腹腔則出現腹膜炎症状。

有急性盆腔感染時,雙合診檢查可發現一側或兩側附件區壓痛。輸卵管積膿所形成的包塊往往由於患者畏痛拒按而不易捫清。盆腔腹膜受累時出現的體征,如腹部壓痛、肌緊張等須與外科急腹症相鑒別。由於淋菌感染多局限於粘膜及漿膜面,較少侵犯深部組織,故一般說來淋菌性腹膜炎的全身症候較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要輕,患者除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外,很少表現病情危重。

(二)慢性淋病 急性淋病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可逐漸轉為慢性。臨床表現與慢性生殖道非淋菌性感染幾乎無區別。患者可能有腰骶部及或下腹隱痛,可有不育症,並可能反覆有盆腔炎急性發作。檢查發現慢性盆腔炎的體征,可伴有前庭大腺囊腫、慢性宮頸內膜炎、慢性尿道炎等。慢性淋病患者的陰道分泌物中雖無淋菌,但淋菌可長期潛伏於泌尿生殖道腺體深處。

三、診斷 根據性接觸史及症状和體征,可作出診斷。確診主要依靠尿道或陰道膿性分泌物檢查,作塗片細菌培養。如在多核白細胞內找出典型腎形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6對以上,方可確診。塗片可疑有淋菌或臨床可疑淋病,而塗片陰性者,或經治療,分泌物塗片已查不到淋菌,但仍遺有症状者,應取陰道或頸管分泌物作細菌培養。

近年採用淋球菌DNA擴增酶聯聚合反應(PCR)進行診斷,可明顯提高診斷率,尤其是症状不典型者。

四、治療 急性期應注意休息、外陰衛生、禁性生活。有急性輸卵管炎或盆腔腹膜炎時應住院治療。

多數抗生素青黴素氟哌酸紅霉素等,對淋病有效,其中以青黴素為首選藥物。對青黴素有過敏反應的可用氟哌酸0.2mg,每日4次,共7日。孕期婦女則用紅青黴500mg,每日4次,共7日。氨苄青黴素對淋病有顯著療效。幼女的淋菌性外陰陰道炎可用普魯卡因青黴素治療,同時給予小劑量雌激素以增強陰道粘膜的防禦能力。前庭大腺膿腫形成時,應及時切開引流。

急性盆腔炎症者需半臥位,青黴素靜脈滴注,每日600萬~2000萬U。對青黴素療效差者,應選用其他抗生素。因急性盆腔炎除淋菌外,還可能有混合感染,現多聯合應用兩種以上抗生素。除青黴素外,可加用氟哌酸、強力黴素慶大黴素滅滴靈等。

對產生青黴素酶的淋菌感染可用壯觀黴素肌注,一次劑量2g。治療後培養仍陽性者可用頭孢菌素肌注加丙磺舒口服。

治療急性淋病時,抗生素的量應足夠,時間應充分,以求徹底治癒。治療結束後4~7天,應重複作尿道及頸管分泌物塗片及細菌培養,以後每月複查一次,連續3次。夫妻雙方應同時治療。

慢性淋病單純藥物治療效果較差,須採用綜合治療(詳見盆腔炎章節)。

參考

32 性傳播疾病 | 外陰白色病損 32
關於「婦產科學/淋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