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低位截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簡介:外傷截癱是指脊柱由於受外力而導致脊髓損傷部位以下的肢體發生癱瘓病症。多因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損傷部位易發生在脊柱活動頻繁的節段或生理弧度轉換處,損傷程度一般與暴力大小成正比。

目錄

外傷性低位截癱的原因

病因:根據脊髓損傷的程度和病理改變,可分為脊髓休克脊髓受壓脊髓本身的破壞三種類型。

(一)脊髓休克型:脊髓本身無解剖學上的顯著變化,脊髓周圍亦無壓迫性水腫或其他佔位性病變,僅表現為功能上暫時性傳導中斷。臨床檢查,在損傷平面以下出現運動、感覺、反射內臟功能不完全障礙,一般在1~3周後可完全或大部分恢復,不留任何器質性病變後遺症

(二)脊髓受壓型:屬繼發性損傷,可由下列諸因素引起,形成對脊髓的機械性壓迫。如脊髓損傷後,局部組織充血、水腫,因血運障礙,水腫加重,使脊髓受壓更為嚴重,一般持續1~2周。椎管內出血,硬膜外血管破裂出血,由於蛛網膜間隙大,故早期不易引起脊髓受壓。髓質內出血,可造成鄰近的神經細胞神經纖維的破壞,脊髓灰質較白質更易出血,這種出血有時很廣泛,可累及上、下數個脊髓節段骨折脫位或異物壓迫,移位的椎體,碎骨片,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斷裂的弓間韌帶,或其他異物均可壓迫脊髓或馬尾神經。脊髓蛛網膜粘連,由於脊髓挫傷蛛網膜下腔出血,損傷組織機化瘢痕組織形成,均可產生蛛網膜粘連或形成假性囊腫,壓迫脊髓及馬尾神經根。

(三)脊髓本身,其損傷程度可有很大差別,輕度損傷,如脊髓突然一挫,脊髓本身無明顯器質性的改變,往往表現脊髓休克,以後逐浙恢復,預後較好。重度損傷,可發生硬脊膜外血腫,隨著血腫的被吸收,大部分功能可以恢復,僅留有少部分後遺症。極嚴重的損傷,可發生脊髓完全橫斷,神經細胞被破壞,神經纖維斷裂,造成不可恢復的終身癱瘓

外傷性低位截癱的診斷

診斷:(一)脊髓休克:為脊髓受傷以後所表現的在損傷節段以下繼發的完全性弛緩性癱瘓,伴有各種反射、感覺、括約功能喪失的臨床現象。輕傷病例這一表現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恢復,不留後遺症。若損傷程度較重,這一表現可能持續時間較長,常需3~6周後才逐漸出現損傷節段以下的脊髓自主活動。

(二)感覺障礙:在損傷平面以下各種感覺均喪失。需待脊髓休克恢復後,感覺才能逐漸出現。有時在脊髓休剋期中肛門會陰部可有部分感覺保留,表示脊髓損傷是不完全性的。

(三)運動功能:橫貫性損傷時在脊髓休剋期消失後,損傷節段以下的運動功能完全消失,但肌張力逐漸增高,反射充進。部分損傷者在脊髓休剋期恢復後可逐步出現肌肉的自主活動,但相當於損害節段所管轄的肌群可表現為張力鬆弛、萎縮腱反射消失等。

(四)反射:休克期消失以後癱瘓肢體的反射逐漸變得亢進,肌張力由弛緩轉為痙孿。

(五)膀胱功能:在不同時期的脊髓損傷中可出現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性膀胱。在脊髓休剋期中表現為無張力性膀胱,休克逐漸恢復時,表現為反射性膀胱和間歇性尿失禁。當脊髓恢復到出現反射時,刺激下肢皮膚即可產生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則表現為孿縮性膀脫。

(六)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如高熱無汗腸蠕動減慢大便秘結等。

外傷性低位截癱的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本病的診斷,依據其病史、症状體征X線表現,即可確診。外傷截癱應與脊椎結核腫瘤引起的截癱相鑒別,通過X線片等檢查即可鑒別。

診斷:(一)脊髓休克:為脊髓受傷以後所表現的在損傷節段以下繼發的完全性弛緩性癱瘓,伴有各種反射、感覺、括約功能喪失的臨床現象。輕傷病例這一表現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恢復,不留後遺症。若損傷程度較重,這一表現可能持續時間較長,常需3~6周後才逐漸出現損傷節段以下的脊髓自主活動。

(二)感覺障礙:在損傷平面以下各種感覺均喪失。需待脊髓休克恢復後,感覺才能逐漸出現。有時在脊髓休剋期中肛門會陰部可有部分感覺保留,表示脊髓損傷是不完全性的。

(三)運動功能:橫貫性損傷時在脊髓休剋期消失後,損傷節段以下的運動功能完全消失,但肌張力逐漸增高,反射充進。部分損傷者在脊髓休剋期恢復後可逐步出現肌肉的自主活動,但相當於損害節段所管轄的肌群可表現為張力鬆弛、萎縮腱反射消失等。

(四)反射:休克期消失以後癱瘓肢體的反射逐漸變得亢進,肌張力由弛緩轉為痙孿。

(五)膀胱功能:在不同時期的脊髓損傷中可出現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性膀胱。在脊髓休剋期中表現為無張力性膀胱,休克逐漸恢復時,表現為反射性膀胱和間歇性尿失禁。當脊髓恢復到出現反射時,刺激下肢皮膚即可產生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則表現為孿縮性膀脫。

(六)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如高熱無汗腸蠕動減慢大便秘結等。

外傷性低位截癱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防:(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二)取穴與部位:腎俞脾俞胃俞環跳足三里陽陵泉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三)主要手法:法、按法、揉法、擦法、拿法搓法等。

(四)操作方法:以胸腰段脊髓損傷為例。

1.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側,用手掌或拇指自上而下推揉胸腰段損傷部位兩側夾脊穴膀胱經路線,反覆操作4~5遍。

2.接著用拇指點揉督脈路線和兩側相應的夾脊穴和膀胱經俞穴,通過刺激脊神經後支,達到刺激損傷段脊髓神經的作用。再用一手掌搓揉患者腰部以透熱為度。

3.醫者用掌指關節處自臀部開始按揉下肢癱瘓肌群,反覆5~6遍,以促進血液循環,使萎縮肌纖維增粗,恢復肌力。再用拇指點揉環跳、委中、承扶、承山等穴。

4.患者仰臥位,醫者拿揉患者股四頭肌,然後用拇指揉撥足三里、陽陵泉、解溪,爾後緩緩屈伸、旋轉活動癱瘓的肢體。再壓放氣沖穴結束。

若患者大小便失常,應在其腹部加用手掌順時針方向揉摩數分鐘,爾後點揉中脘天樞氣海關元等穴。

參看

關於「外傷性低位截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