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稗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光頭稗子
Guānɡ Tóu Bài Zǐ
別名 芒稷
功效作用 利尿止血。主治水腫腹水咯血
英文名  
始載於 植物名實圖考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光頭稗子

【別名】 芒稷

【來源】 禾本科光頭稗子Echinochloa colonum (L.) Link,以入藥。

【生境分布】 華東、華南、西南。

【性味】 微苦,溫。

【功效與作用】 利尿止血。主治水腫腹水咯血

【用法用量】 1~4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光頭稗子

【出處】 本品首載於《植物名實圖考》,云:「光頭稗子,莖葉俱同茭菰,生陸地,穗出葉中,扁淨無毛,故名。為炊香美。」所述即為本種。

【拼音名】 Guānɡ Tóu Bài Zǐ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芒稷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hinochloa colonum (L)Link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淨,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芒稷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0-60cm。葉鞘壓扁而背具脊,無毛;葉舌缺;葉片扁平,線形,長3-20cm,寬3-7mm,無毛,邊緣稍粗糙。圓錐花序狹窄,長5-10cm;主軸具棱,通常無疣基長毛,棱邊上粗糙。花序分枝長1-2cm排列稀疏,直立上升或貼向主軸,穗軸無疣基長毛或僅基部被1-2根疣基長毛;小穗卵圓形,長2-2.5mm,具小硬毛,無芒,較規則的成四行排列於穗軸的一側;第1穎三角形,長約為小穗的1/2,具3脈,第2穎與第1外稃等長而同形,頂端具小尖頭,具5-7脈;第1小花常中性,其外稃具7脈,內稃膜質,稍短於外樣,脊上被短纖毛,第2外研橢圓形,平滑,光亮,邊緣內卷,包著同質的內停;鱗被2,膜質。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田野濕地、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南、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微苦;平

【功效與作用】 利水消腫;止血。主水腫;腹水;咯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120g,大劑量可用至180g。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光頭稗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