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震顫
A+醫學百科 >> 體位性震顫 |
概述: 當肢體維持一定體位時才出現的震顫稱為體位性震顫,最常見於上肢平伸時,震顫常在主動運動時抑制,情緒緊張時加強,完全休息與睡眠時消失。
目錄 |
體位性震顫的原因
體位性震顫的診斷
①震顫:常自一隻手開始,產生每秒~6次的不自主抖動,以後可延及同側下肢和對側的上下肢。震顫在靜止時發生,情緒激動時加劇,睡眠時消失。
②強直:因為肌張力高,出現一例或兩側肢體的發硬、動作不靈活。以後可波及軀幹肌,行走時呈「小碎步」。
③運動減少:一切運動均見緩慢、減少,病人常面無表情,呆坐不動。
體位性震顫的鑒別診斷
(1)腦炎後帕金森症候群:
通常所說的昏睡性腦炎所致帕金森症候群,已近70年未見報導,因此該腦炎所致腦炎後帕金森症候群也隨之消失。近年報導病毒性腦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樣症状,但本病有明顯感染症狀,可伴有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状,腦脊液可有細胞數輕~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減低等。病情緩解後其帕金森樣症状隨之緩解,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2)肝豆狀核變性:
隱性遺傳性疾病、約1/3有家族史,青少年發病、可有肢體肌張力增高、震顫、面具樣臉、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症状。具有肝臟損害,角膜K-F環及血清銅藍蛋白降低等特徵性表現。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3)特發性震顫:
屬顯性遺傳病,表現為頭、下頜、 肢體不自主震顫,震顫頻率可高可低,高頻率者甚似甲狀腺功能亢進;低頻者甚似帕金森震顫。本病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及姿勢反射障礙,並於飲酒後消失、心得安治療有效等可與原發性帕金森氏病鑒別。
(4)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該病也多發於中老年,臨床症状可有肌強直、震顫等錐體外系症状。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視障礙、肌強直以軀幹為重、肢體肌肉受累輕而較好的保持了肢體的靈活性、頸部伸肌張力增高致頸項過伸與帕金森氏病頸項屈曲顯然不同,均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5)Shy_Drager症候群:
臨床常有錐體外系症状,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經症状,如: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礙,左旋多巴製劑治療無效等,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6)藥物性帕金森氏症候群:
過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鬱藥物均可引起錐體外系症状,因有明顯的服藥史、並於停藥後減輕可資鑒別。
(7)良性震顫:
指沒有腦器質性病變的生理性震顫(肉眼不易覺察)和功能性震顫。功能性震顫包括:1.生理性震顫加強(肉眼可見),多呈姿勢性震顫,與腎上腺素能的調節反應增強有關;也見於某些內分泌疾病,如嗜鉻細胞瘤、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亢進;2.古柯鹼和酒精中毒以及一些藥物的副反應。癔病性震顫,多有心因性誘因,分散注意力可緩解震顫。3.其它:情緒緊張時和做精細動作時出現的震顫。良性震顫臨床上無肌強直、運動減少和姿勢異常等帕金森氏病的特徵性表現。
診斷:帕金森病人的主要症状有:
①震顫:常自一隻手開始,產生每秒~6次的不自主抖動,以後可延及同側下肢和對側的上下肢。震顫在靜止時發生,情緒激動時加劇,睡眠時消失。
②強直:因為肌張力高,出現一例或兩側肢體的發硬、動作不靈活。以後可波及軀幹肌,行走時呈「小碎步」。
③運動減少:一切運動均見緩慢、減少,病人常面無表情,呆坐不動。
體位性震顫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防: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多選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和左旋多巴製劑,早期臨床效果較好,中晚期可考慮外科手術干預性治療;而樂觀的心情、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和諧的家庭關係、良好的家庭護理對控制病情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上積極合理的醫治和功能訓練,使病人維持高水平的運動機能和生活質量成為可能。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機制是糾正帕金森病生化代謝改變,即多巴胺能功能低下,乙醯膽鹼能功能相對亢進。主要有以下幾類藥物:
2、多巴胺替代療法:左旋多巴。
3、腦外多巴脫羧酶抑制劑:苄絲肼和卡比多巴。美多巴和息寧是目前最常用的合。
劑,前者為左旋多巴與苄絲肼合劑,起效快,效果強,持續時間短;息寧為左旋多巴。
與卡比多巴合劑,效果較美多巴弱,但作用時間長。
外科治療:
帕金森病腦細胞移植術和基因治療已在動物實驗上取得很大成功,但最近臨床研究顯示,胚胎腦移植只能輕微改善60歲以下病人的症状,並且50%的病人在手術後出現不隨意運動的副作用,因此,目前此手術還不宜普遍採用。基因治療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2、毀損術
毀損術(如採用微電極記錄技術對靶點進行定位,也通常俗稱為「細胞刀」)是用電燒灼法破壞腦內功能異常興奮核團,主要是蒼白球和丘腦腹外側核。毀損術效果已被公認,但毀損術是一種破壞性手術,部分病人遠期效果不盡人意,並且約4%病人出現腦出血、靶點偏差等併發症,嚴重者出現偏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毀損術一般只能進行一側,也就是控制一側肢體症状。但是臨床上90%的帕金森病病人存在雙側肢體症状和頭面部症状。對這些病人只有進行雙側手術才能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毀損術不易雙側大腦同時手術,分期雙側手術併發症也較高,達30%,術後大多數病人出現講話聲音降低、吞咽緩慢、流口水、乏力等症状,目前國外已很少施行這種手術。因此毀損術存在明顯不足之處,雙側毀損術更不易提倡。
3、腦起搏器治療
腦起搏器治療僅把刺激電極植入大腦特定部位,通過慢性電刺激來達到治療效果,是一種可逆性的神經調節治療,不破壞腦組織,不影響今後其他新的方法治療,因而更體現當今微創外科治療原則。腦起搏器治療效果完全與毀損術相媲美,還能保護腦黑質組織,起到對因治療作用,延緩帕金森病本身病情進展。刺激參數可通過體外電腦程式控制,隨時調節刺激強度和頻率,找到最佳刺激觸點,具有療效更好,更持久等優點,國外已有8年的治療隨訪結果。對雙側症状的帕金森病病人可同時雙側植入刺激電極,一次手術解決所有症状。治療手術較為安全,併發症和副作用一般都是可逆的,手術死亡率在千分以下。我們在100餘例次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手術中無發生任何永久性併發症和副作用。腦起搏器治療已逐步替代毀損術,是目前最理想的外科治療方法,被認為是帕金森病治療的第二個里程碑(第一個里程碑為1968年發明的左旋多巴)。腦起搏器治療的不足之處是費用較高,脈衝發生器電池一般只能用5~8年,到時需要更換胸部脈衝發生器。
參看
關於「體位性震顫」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