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瘤足蕨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兩廣瘤足蕨 | 中藥圖典 |
兩廣瘤足蕨 Liǎnɡ Guǎnɡ Liú Zú Jué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主流行性感冒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種中文名:兩廣瘤足蕨
種拉丁名:Plagiogyria liankwangensis Ching
科中文名:瘤足蕨科
科拉丁名:Plagiogyriaceae
屬中文名:瘤足蕨屬
屬拉丁名:Plagiogyria
國內分布:產於廣西(平南縣,徭山)、廣東(英德縣、滑水山)。
命名來源:[Acta Phytotax. Sin. 7(2): 142.pl. 32: 1. 1958]
中國植物志:2:093
藥用價值
【拼音名】 Liǎnɡ Guǎnɡ Liú Zú Jué
【來源】
藥材基源:為瘤足蕨科植物兩廣瘤足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agiogyria liankwangensis Ching[P.intermedia C.Ch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去鬚根與葉柄,晒乾或鮮用。
【原形態】根莖圓柱形,高約5cm,粗3cm,直立。葉草質,干後綠色,營養葉柄長20cm,三角形,棕禾稈色;葉片長35cm,寬16cm,狹長圓形,基部不變狹,頂部為羽狀深裂;羽片約15對,互生,相距2.5cm,平展,向上稍斜升,披針形,不呈鐮刀狀,基部1對長同於上面各對,無柄,長7-9cm,寬1.2cm,漸尖頭;葉片頂部的羽片漸短,合生,頂生羽片1枚比其下面的稍長,基部略為淺裂,邊緣通體有波狀短齒牙。葉脈平展,大部分叉,兩面明顯。孢子葉遠較營養葉為高,柄長30-40cm,葉片長30cm,羽片長5-8cm,寬約3cm,線形,有明顯的小柄,鈍頭。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m的林下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
【性味】微苦;涼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
出自A+醫學百科 「兩廣瘤足蕨」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A4%E5%B9%BF%E7%98%A4%E8%B6%B3%E8%95%A8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兩廣瘤足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