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下肢動作沉重,高高地抬起腳時,覺得很沉重,落地時也覺得很重,這就是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症状

目錄

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的原因

見於Friedreich共濟失調、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多發性硬化脊髓癆感覺神經病等。

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的診斷

患者閉眼站立不能,搖晃易跌倒,睜眼時視覺可部分代償(Romberg征);行走時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夜間走路或閉眼時加重。

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的鑒別診斷

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的鑒別診斷:

1、醉漢步態 因重心不易控制,步行時兩腿間距增寬,抬腿後身體向兩側搖擺不穩,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後搖晃。有時不能站穩, 轉換體位時不穩更明顯,不能走直線。此種步態又叫做「蹣跚步態」,見於小腦病變引起的共濟失調,如小腦腫瘤、腦血管病腫瘤炎症變性、橋腦小腦角腫瘤、橄欖橋腦小腦變性、酒精中毒性小腦退行性變、癌性脊髓小腦退行性變。小腦萎縮小腦炎腦幹腫瘤、小腦後下動脈血栓、額葉病變、內耳眩暈症、前庭神經元炎等。

2、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 此指深感覺障礙引起者。特點是行走時步幅較大,兩腿間距較寬,提足較高,足道強打地面,雙眼注視兩足,睜眼時可部分緩解,閉眼時不穩甚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覺障礙,Romberg征陽性,見於亞急性聯合變性脊髓癆等。

3、痙攣性偏癱步態 偏癱時患側下肢因伸肌肌張力高而顯得較長,且屈曲困難。患者行走時偏癱側上肢的協同擺動動作消失,呈內收、旋前屈曲姿勢,下肢伸直並外旋,舉步時將骨盆抬高,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轉後移向前方,故又稱劃圈樣步態。是由一側錐體束損害引起,多見於腦血管疾病

4、痙攣性截癱步態 因下肢內收肌群張力增高致使步行時兩腿向內側交叉,形如剪刀,故又稱剪刀步態。見於橫貫性脊髓損害、腦性癱瘓等。

5、慌張步態 由於全身肌張力增高,起步時緩慢,走路時步伐細小,雙足擦地而行,兩上肢前後擺動的聯帶動作喪失,軀幹前傾,重心前移,故以小步急速前沖而行,如追逐重心且不能立即停步,狀似慌張,又稱追重心步態或前沖步態。見於震顫麻痹及可引起震顫麻痹症候群疾病

6、跨閾步態 由於病足下垂,為了使患足尖離開地面,患肢抬的很高,如跨越門檻的姿勢。見於腓總神經麻痹等。

7、搖擺步態 由於骨盆帶肌及腰肌無力,下肢及骨盆肌的萎縮,站立時使脊柱前凸以維持身體重心平衡,行走時因肌無力骨盆不能固定,故臀部左右搖擺如鴨行,又叫鴨步。見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

8、舞蹈步態 步行時肢體有大幅度的、不規則的、不自主運動。下肢突然外甩,上肢扭曲,行路不穩,呈跳躍式或舞蹈樣。見於新紋狀體的病變。

9、星跡步態 當患者閉眼前進時向患側偏斜,後退時向反方向偏斜,如此前進和後退反覆進行,其足跡呈星形。見於前庭迷路病變。

10、臀中肌麻痹步態 一側臀中肌病變,行走時軀幹向患側彎曲,並左右搖擺。見於臀中肌病變,多發性肌炎,進行性營養不良症等。

11、脊髓性間歇破行 表現為開始步行無症状,行至一定距離(約1-5分鐘)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無力,休息後好轉。見於脊髓動脈內膜炎,脊髓發育異常椎管狹窄等。

12、癔病性步態 可表現為各種奇特步態,如蹲行步態,拖拉步態,常伴有其他功能性疾患。

13、先天性肌強直病 用力時骨骼肌強直痙攣,故當走路或跑步時,如欲當時停步,肌肉張力不能立即放鬆,而致跌倒。

患者閉眼站立不能,搖晃易跌倒,睜眼時視覺可部分代償(Romberg征);行走時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夜間走路或閉眼時加重。

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治療

按病因診斷主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參看

關於「下肢動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