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紋狀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紋狀體:基底神經節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豆狀核尾狀核殼核和尾狀核通過大量條紋狀細胞橋互相連接,所以得名紋狀體。根據發生的早晚可分為新、舊紋狀體,新紋狀體豆狀核的殼和尾狀核舊紋狀體指蒼白球,紋狀體屬錐體外系的結構,與骨骼肌的活動有關。
  新紋狀體:在發生學上比較年輕,包括尾狀核殼核,它們起源於端腦。在這兩個神經細胞團中,含有大量的小細胞和較少的大細胞。小細胞接受來自大腦皮層各部以及來自丘腦的神經,因此,新紋狀體直接受到大腦皮層的影響,而且還間接地受到通過丘腦傳來的小腦以及其它錐體外系的影響。大細胞發出的傳出纖維到達同側的蒼白球。目前已知,新紋狀體與維持機體的固定姿勢有關。大量的床病理資料證明,尾狀核砂部的變性、萎縮,可出現舞蹈樣動作(如慢性進行性舞蹈病);殼核的病變則與臨床所見的手足徐動症肝豆狀核變性扭轉痙攣舞蹈病不自主運動有關。
  舊紋狀體:系指蒼白球。它起源於間腦,進化上比較古老,內含大細胞,除接受同側新紋狀體來的纖維以外,還接受來自丘腦和從大腦皮層來的纖維。由它發出的纖維主要是蒼白球丘-丘腦束,一部分纖維分別向下傳到丘腦底核黑質。舊紋狀體被視為錐體外系中的一個重要傳出中間站。已經證明,蒼白球的功能與肢體的肌張力姿勢反射有關。帕金森病患者到了中史期幾乎都有蒼白球的變性。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紋狀體與隨意運動的穩定、肌張力的維持以及肢體姿勢的調節活動有關。此外,還與對本體感受器傳入的信息處理,即與無意識的運動反射控制有關。根據臨床和病理學觀察,紋狀體不同部位的損害,可以產生肌張力的變化和一系列不自主運動。肌張力的變化可以是肌張力的增強、減弱或是易變性的增強、減弱。不自主運動可以是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肌緊張異常或震顫。此類不自主運動的特點是在睡眠中消失,情緒激動時明顯。人們把上述表現在臨床上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表現為運動減少而肌張力增高,如帕金森病;另一類主要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而運動過多,如舞蹈病或手足徐動症。

關於「新紋狀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