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鱗毛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黑色鱗毛蕨
Hēi Sè Lín Máo Jué
別名 山雞尾草、小葉山雞尾巴草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主目赤腫痛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黑色鱗毛蕨

【拼音名】 Hēi Sè Lín Máo Jué

【別名】 山雞尾草

【來源】 蕨類鱗毛蕨科黑色鱗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 C. Chr.,以根狀莖入藥。

【生境分布】 安徽、江蘇、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功效與作用】 主治毒瘡潰爛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根狀莖加白糖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黑色鱗毛蕨

【拼音名】 Hēi Sè Lín Máo Jué

【別名】 小葉山雞尾巴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黑足鱗毛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fuscipes C.Ch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除去葉及雜質,洗淨,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植株高50-90cm。根莖直立或斜升,密被褐棕色或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40cm,基部常為褐色,上部為淺棕禾稈色,向上至葉軸疏被深褐色、披針形至鑽形小鱗片;葉片紙質,卵狀長圓形,長25-50m,寬15-25cm,先端漸尖並為羽裂,基部不縮狹,沿羽軸下面及中脈疏被棕色、泡狀鱗片,二回羽狀;羽片10-13對,近平展,有短柄,中部羽片長10-15cm,基部1對略短,寬2.5-4cm,先端長漸尖,小羽狀長圓形,先端圓鈍,邊緣有淺鈍齒;側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小脈中部,在中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群蓋腎形,膜質,全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疏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主目赤腫痛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爛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黑色鱗毛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