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肫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鴨肫衣
Yā Zhūn Yī
鴨肫衣
別名 鴨肫內皮、鴨肫皮、鴨內金、鴨肶胵
功效作用 消食;化積。主食積脹滿;噯腐吞酸噎膈翻胃;諸骨哽喉
英文名 Membrane of duck gizzard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歸經 胃經脾經
藥性
藥味

鴨肫衣

【拉 丁 名】Anas domestica L.

【鴨肫衣的功效介紹】:

鴨肫衣 (《綱目》)

異名】鴨肫內皮(《本草求原》),鴨肫皮(《藥材資料彙編》),鴨內金(《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為鴨科動物家鴨的砂囊的角質內壁。

動物形態詳白鴨肉條。

【採集】將鴨殺死後,取出鴨肫,剖開,剝取內壁,洗淨晒乾。

【藥材】乾燥砂囊內壁,呈類圓形碟片狀,如雞內金而較厚,表面呈黑綠色或紫黑色,稍有皺紋

質松,斷面角質。

氣腥,味微苦。

本品在四川、雲南及湖南等地,與雞內金同等使用。

參見雞內金條。

【功用主治-鴨肫衣的功效】治諸骨鯁,噎膈翻胃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0.5~1錢。

【選方】①治諸骨鯁:鴨肫衣炙研,水服一錢,取其消導

(《綱目》) ②治噎膈翻胃:鴨肫衣數十個。

晒乾微炒,為末,每早燒酒送下六分,頻服。

(《經驗廣集》鴨肫散)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本品呈碟形片狀或破碎,厚約1.5mm,外表面暗綠色或黃棕色,內表面黃白色,皺紋粗且少,近邊緣有溝紋。質硬,斷面角質。氣腥,味微苦。

關於「鴨肫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