鮫魚

(重定向自鲨鱼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鮫魚
Jiāo Yú
別名 蠟魚、瑰雷魚、沙魚、鰒魚、溜魚、鮫鯊
功效作用 五臟
英文名  
始載於 本草經集注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脾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 Jiāo Yú

【別名】 蠟魚、瑰雷魚(《南越志》),沙魚鰒魚(《本草拾遺》),溜魚(《綱目》),鮫鯊(《醫林纂要》)。

【來源】 為皺唇鯊科動物白斑星鯊或其他鯊魚的

【原形態】 體細長形,長約60厘米;前端略粗,向後漸細,腹面平。頭寬。吻稍厚。前端鈍。服側位,長圓形。中等大,瞬裙平橫外露;服後有小形噴水孔。鼻孔位於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3葉。口呈三角形,距吻端遠,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裙較狹而短。齒小,多行,排列成鋪石狀。鰓孔6個,最後兩個位於胸鰭上方。盾鱗細小。背鰭兩個,形狀相似;第1背鰭較大,始於腹鰭後緣上方,介於吻端至第2背鰭間;第2背鰭較小於第1背鰭,胸鰭始於第5鰓孔下方,後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的下方,內角較尖,後緣直。尾鰭的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端較寬。背面和上側面呈灰褐色。側線顯著,沿側線及側線上方有許多不規則的白點。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

棲於近海。以軟體動物、蝦、蟹及其他魚類為食。卵胎生。

【生境分布】 分布我國黃海和東海。

【性味】 甘咸,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日華子本草》:"平,微毒。"

③《綱目》:"甘,平,無毒。"

④《醫林纂要》:"酸咸,平。"

歸經】 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大陰經。"

【功效與作用】 ①《食療本草》:"補五臟。"

②《醫林纂要》:"消腫去瘀。"

【備註】 鯊魚的種類很多,我國沿海較常見的尚有虎鯊科狹紋虎鯊(分布南海及東海南部)、角鯊科白斑角鯊(分布東海及黃海)及姥鯊科姥鯊(我國沿海均有)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於「鮫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