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木荷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銀木荷皮
Yín Mù Hé Pí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止痢驅蟲。主痢疾蛔蟲絛蟲病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有毒
歸經 大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Yín Mù Hé Pí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銀木荷的莖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ima argentea Pritz.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集,洗淨,切段,晒乾。

【原形態】 銀木荷 喬木,高20-30m,小枝深紫色或深褐色,幼枝有銀白色絨毛。葉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長7-14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下面有白色柔毛或後脫落。花白色,4-6朵集成傘狀或總狀花序,腋生或簇生於小枝頂端,花梗上部稍下彎;萼片5,近圓形,外面及邊緣有絲狀毛;花瓣,5,其中1片白色,兜形,其餘4片下部略帶紅色,有絲狀毛;雄蕊多數;子房有白毛,柱頭5裂。蒴果球形,木質,直徑約1.5cm,5裂。種子長5-6mm,周圍有寬翅。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900-3000m的山坡、林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南、廣西及西南等地。

【性味】 苦;平;有毒

歸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 清熱止痢驅蟲。主痢疾蛔蟲絛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銀木荷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