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蝮蛇皮
Fù Shé Pí
別名  
功效作用 祛風;攻毒;止癢。主疔腫;惡瘡骨疽;疥癬;皮膚瘙癢
英文名 Pallas pit viper skin
始載於 唐本草
毒性  
歸經 肝經
藥性
藥味

蝮蛇皮

(《唐本草》)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蝮蛇的皮。

【功用主治】《唐本草》:"皮灰,療疔腫,惡瘡,骨疽。"

【動物形態】蝮蛇,全長60cm左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正脊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彼此交錯排列略並列,背鱗外側及腹鱗間有1行黑褐色不規則粗點,略呈星狀;腹麵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點。鼻間鱗寬短,排成「∧」形;眶前鱗2,眶後鱗2(3),眶璨來新月形,顳鱗2+4(3);上唇鱗2-1-4(2-1-3、3-1-4)式。背鱗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鱗137-173,肛鱗完整;尾下鱗29-54對,少數為單行。

關於「蝮蛇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