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殼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蝸牛殼
Wō Niú Ké
別名  
功效作用 補氣。主脫肛疳疾
英文名 snail shell
始載於 本草圖經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藥名】蝸牛殼

【漢語拼音】wo niu ke

【英文名】snail shell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Bradybaena similaris(Ferussde)

2.Cataica fasciola(Draparnaud)

【來源】為蝸牛科動物蝸牛的外殼,動物形態詳蝸牛條。

【功效】補氣

【考證】出自《本草圖經》

【科屬分類】巴蝸牛科

【拉丁文名】Crusta Limax

【主治】脫肛;疳疾

【功效分類】補氣藥

【藥材基源】為巴蝸牛科動物同型巴蝸牛和華蝸牛及其同科近緣種的殼。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外用:研末調敷。

【出處】《中華本草》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治一切疳疾。

2.《綱目》:治面上赤瘡,鼻上酒渣,久利下脫肛。  

選方

①治小兒一切疳疾: 蝸牛殼七個。淨洗,令干,納酥蜜中,瓷盒盛,用紙糊,於飯甄內蒸之, 至飯熟取出細研,漸漸吃,一日食盡之。(小兒宮氣方》)

②治齒GU,並有蟲: 蝸牛殼三十枚。燒灰細研,每用揩齒。(《聖惠方》>

③治大腸脫肛: 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塗,送人。(李延壽)  

動植物形態

1.同型蝸牛,貝殼中等大小,殼質較厚而堅固,全體扁球形。高12mm,寬16mm。有5-6個螺層,體螺層膨大,其高度 為全部殼高的3/4;殼頂鈍,縫合線深。殼面光滑,呈黃褐色、紅褐色或淡灰色。在體螺層周緣和縫合線上,常有一條暗褐色色帶。殼口呈馬蹄形,臍孔小而深,呈洞穴狀。

2.華蝸牛,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關於「蝸牛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