虉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虉草
Yì Cǎo
別名 草蘆、馬羊草
功效作用 調經;止帶。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英文名 all-grass of Reed canarygrass
始載於 植物分類學報2卷2期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2卷2期》。

【拼音名】 Yì Cǎo

【英文名】 all-grass of Reed canarygrass

【別名】 草蘆、馬羊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虉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aris arundinace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晒乾。

【原形態】 虉草 多年生草本。有根莖。稈通常單生或少數生,高60-140cm,有6-8節。葉鞘無毛,下部者長於節間,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薄膜質,長2-3mm05-7-4葉片扁平,幼嫩葉微粗糙,長6-30cm,寬1-1.8cm。圓錐花序緊密狹窄,長8-15cm,分枝上舉,密生小穗,小穗長4-5mm,含1枚兩性小花及附於其下的2枚(有時為1枚)退化成線形或鱗片狀外稃,有3脈;穎草質。等長,脊上粗糙,上部有極狹的翼;孕花外稃寬披針形,長3-4mm,上部具柔毛,短於穎,軟骨質,無芒,有5條不明顯的脈;內稃舟形,與外稃同質,背具1脊,脊的兩側疏具柔毛;雄蕊3,花藥長2-2.5mm,子房光滑,花柱2。穎果包緊於稃內。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5-3200m的林下、潮濕草地和水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西北、華東和湖南、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 全草含生物三類:大麥芽鹼(hordenine),禾草鹼(gramine),2,9-二甲基甲氧基四氫-β-咔啉(2,9-dimethyl-6-methoxy-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正二十八醇(n-octacosanol)。還含6-甲氧基-2-甲基-1,2,3,4-四氫-β-咔淋(6-methoxy-2,9-di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

【性味】 苦;平;辛

【功效與作用】 調經;止帶。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民間常以全草主治婦女紅、白帶和月經不調等症。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虉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