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外科/外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耳鼻咽喉外科學》 >> 耳鼻咽喉的解剖及生理 >> 耳的解剖及生理 >> 外耳
耳鼻咽喉外科學

耳鼻咽喉外科學目錄

(一)耳廓(auricle)

耳廓除耳垂由脂肪和結締組織構成外,其餘由彈性軟骨組成,外覆軟骨膜皮膚。耳廓藉韌帶肌肉附麗於頭顱和顳骨。耳廓分前、後兩面,後面較平面微凸,前面凹凸不平形成耳輪(helix)、對耳輪(antihelix),耳輪腳(crus of helix)、對耳輪腳(crus of antihelix)、三角窩(triangular fossa)、舟狀窩(scaphoid fossa)(或耳舟)、耳甲(concha)、耳甲艇(cymba conchae)、耳甲腔(cavum conchae)、耳屏(tragus)對耳屏(antitragus)、耳屏間切跡(intertragic notch)、耳垂(lobule)等標誌(圖1-30)。

耳郭表面標誌


圖1-30 耳郭表面標誌

(二)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在成人平均長度約2.5~3.5cm。分軟骨部和骨部,軟骨部居於外,佔全長的1/3。軟骨部的前下壁有裂隙,為外耳道和腮腺之間提供互相感染的途徑。下頜關節位於外耳道的前方,關節運動時可使外耳道軟骨部變形。骨部居於外耳道內側2/3。骨部的前壁、下壁和後壁的大部分由顳骨的鼓部組成。鼓部在外耳道的內側端形成鼓溝鼓膜的緊張部附著於此。鼓溝上部分缺口名鼓切跡(tympanic incisure),鼓膜的鬆弛部附著於此。外耳道的方向軟骨部是向內向後上方,至骨部則轉向前下方,故檢查時應將耳郭向後上方牽拉使成直線,才易看清鼓膜,但在小兒僅有弧形彎曲,檢查時需將耳郭向後下牽引。因鼓膜位置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較長。在外耳道的軟骨部和骨部交界處較窄稱外耳道峽部,外耳道異物多停留於此。嬰兒的外耳道因骨部和軟骨部尚未發育完全,故較狹窄。整個外耳道復蓋皮膚,僅軟骨部的皮下組織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聹腺,故易感染而患耳癤。因皮膚和軟骨附著較緊,故癤腫疼痛劇烈。耵聹腺構造與汗腺類似,能分泌耵聹。

(三)外耳血管神經和淋巴

1.耳廓血液:由顳淺、耳後、耳深動脈供給,並至鼓膜外層。

2.外耳淋巴:匯入耳前、耳後、耳下、顳淺和頸深上淋巴結

3.外耳神經:感覺神經耳大神經枕小神經耳顳神經迷走神經耳支分布,當刺激外耳道時常有咳嗽出現,即迷走神經耳支受刺激之故。

參看

32 耳的解剖及生理 | 中耳 32
關於「耳鼻咽喉外科/外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