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對節子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紅對節子 | 中藥圖典 |
紅對節子 Hónɡ Duì Jiē Zǐ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調經;利濕。主月經不調;遺精;滑精;白濁;帶下;口臭 |
英文名 | Root of Birchleaf Viburnum |
始載於 | 《四川中藥志》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
藥性 | 平 |
藥味 | 澀 |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卵葉莢蒾的根。
【植物形態】卵葉莢蒾,又名:藤草、高粱花。
直立灌木。小枝平滑無毛。單葉對生,葉闊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5~8.5厘米,寬4~6.3厘米,先端漸尖如尾狀,基部圓形,邊緣牙齒狀鋸齒,葉脈上具稀疏的星狀毛。聚傘花序頂生,花序徑4~8厘米,有5~7射出枝;花萼5齒;花冠5瓣;雄蕊5,較花冠為短;子房下位,被星狀柔毛,花柱極短,3裂。核果,紅色。花期5~6月。果期7月。
生長於中山區的林邊。分布四川、湖北、雲南等地。
【功用主治】《四川中藥志》:"調經,澀精。治月經不調,夢遺虛滑,肺熱口臭及白濁、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
|
出自A+醫學百科 「紅對節子」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A%A2%E5%AF%B9%E8%8A%82%E5%AD%90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紅對節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