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碎木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米碎木皮
Mǐ Suì Mù Pí
別名 救必應
功效作用 驅蟲;止痛。主蛔蟲症;腹痛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Mǐ Suì Mù Pí

【別名】 救必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冬青科植物米碎木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lex godajam(Colebr.)Wal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切片,晒乾。

【原形態】 米碎木 常綠小喬木,高5-12m。樹皮灰白色;小枝被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1.5cm;托葉三角形;葉片薄革質或紙質,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9.5cm,寬4-5cm,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圓形、少數鈍形,全緣,中脈上面凹陷,常被微柔毛,下面被疏長毛或幾無毛,側脈每邊7-11條。花黃白色,總花梗、花梗、花萼均密被短柔毛;雄花序傘形狀,由8-37朵花組成,總花梗長14-18mm,花梗長2-4mm,花4-5數,花萼直徑約2.5mm,裂片卵形而鈍,花瓣長圓形,長約2mm,雄蕊和花瓣等長;雌花序傘形狀,由3-13朵花組成,總花梗10-13mm,苞片微小,花梗長2-5mm。果近橢圓形,直徑約4mm,宿存柱頭圓柱狀突起;分核5-6顆,背面具3條紋及2淺槽,內果皮木質。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生於高海拔的林中邊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捲筒狀或槽狀,厚0.4-4cm,外表面灰綠色或與黑褐色相間,時有縱向皮孔及橫向淺溝,內表面黑棕色或淺黃棕色,有細縱皺紋。折斷面淡棕色至棕色,平整的橫切面內層顏色較深。

【性味】 辛;苦;平

【功效與作用】 驅蟲;止痛。主蛔蟲症;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米碎木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