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止蒿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痢止蒿 | 中藥圖典 |
痢止蒿 Lì Zhǐ Hāo |
|
---|---|
別名 | 止痢蒿、白龍鬚、止痢草、無名草、散瘀草、散血草、痢止草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止痢,驅蟲。治痢疾,乳腺炎,蛔蟲症。 |
英文名 | Herb of Forrest Bugle |
始載於 | 《雲南中草藥選》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所屬卷:Ajuga Linn.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痢止蒿
其它中文名:止痢蒿、白龍鬚(麗江)、無名草(大理)。
文獻來源:Ajuga forrestii Diels (1912), (1913); Dunn (1915); Kudo (1929); Hand. - Mazz. (1936); 吳征鎰、陳介(1974).
Ajuga mairei Levl. (1913); A. macrosperma auct. non Wall. ex Benth: Diels(1912), (1913).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直立或具匍匐莖,高6-20厘米,有時達30厘米,根莖膨大;莖基部木質化,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葉片堅紙質,披針形至卵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4-8厘米,寬1.8—3.5厘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波狀齒或波狀圓齒,具緣毛;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6厘米左右;苞片葉狀,愈上部者愈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緣或有齒,兩面被柔毛,背面暗紫色。萼漏斗狀,具10脈,長5-6.5毫米,外面被柔毛,裡面無毛,具5齒,齒卵形,長為花萼之半,紫色,近整齊;花冠管狀,淡紫色,紫藍色或藍色,長0.7—1.1厘米或略短,或近內藏,外面被柔毛,裡面被疏柔毛,近基部具毛環;檐部二唇形,上唇短,圓形,頂端微凹,下唇寬大,中裂片狹倒心形,有紫色條紋,側裂片線狀長圓形;雄蕊著生於花冠管近喉部;花絲無毛;子房無毛;花柱無毛;花盤極小,裂片不明顯,前方有時具1(稀為2)與子房相等大的密腺。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背部具網狀皺紋,合生面占腹面的2/3或稍多。花期4-8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及功用
分布及生境:於滇西北至中部,東至蒿明等地,海拔1700—3200米,有時達4000米的開闊路旁,溪邊等潮濕草地,有時成片生長。我國四川西部、西藏東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麗江。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大理、麗江一帶將全草煎服,用於治痢疾及蛔蟲等症,外敷治乳腺炎。
|
關於「痢止蒿」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