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肝功能不全時物質代謝的改變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肝臟病理生理學 >> 肝功能不全 >> 肝功能不全時物質代謝的改變 |
病理生理學 |
|
|
肝功能不全時,代謝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包括蛋白質、脂質、糖、維生素等。而且能反映在血液內血漿蛋白、膽固醇和血糖含量的變化。
(一)蛋白質代謝變化
主要表現為血漿蛋白的含量改變。
血漿蛋白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以及微量的酶及酶原(如凝血酶原)等。正常人血漿蛋白總量為6-7.5克%,其中白蛋白3.8-4.8克%,球蛋白(α1、α2、β、γ)2-3克%,纖維蛋白原0.2-0.4克%,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為1.5-2.5。
1.血漿白蛋白減少血漿白蛋白由肝細胞合成,肝細胞損害時,血漿白蛋白降低。肝臟每天合成白蛋白約12-18克,半衰期約為13.5天,因此急性肝炎在短期內,血漿白蛋白改變不明顯。肝細胞受到極其嚴重的損害(急性或慢性),如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由於白蛋白合成減少,血漿白蛋白才明顯減少。血漿白蛋白減少(低於2.0克%),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是產生腹水或全身性水腫的重要原因之一。
2.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凝血物質減少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均在肝細胞內合成。肝細胞嚴重損害,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Ⅷ、Ⅸ、Ⅹ)生成減少,血液凝固性降低,是肝病患者出血傾向的重要原因。
3.球蛋白增多,主要是γ-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是由漿細胞產生的。肝臟疾患時,由於抗原的剌激,γ-球蛋白產生增多。β-球蛋白是由肝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合成的,其主要成分是β-脂蛋白。肝臟疾患時,β-球蛋白常常也是增多,特別是在膽汁淤滯時,如阻塞性黃疸患者,血中β-球蛋白明顯升高,這可能與脂類代謝障礙有一定關係。
肝臟疾患時,由於白蛋白合成減少,球蛋白增多。因此,雖然血漿總蛋白可以沒有明顯改變,但是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降低,可以小於1.5-1,甚至倒置(即球蛋白多於白蛋白)。
(二)血漿膽固醇含量變化
人體內膽固醇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動物性食物,二是在體內合成。肝臟、小腸粘膜、皮膚合成膽固醇的能力很強。血漿膽固醇大部分來自肝臟,一部分來自食物,肝外組織合成的膽固醇一般很少進入血液。肝細胞分泌卵磷脂膽固醇脂醯轉移酶,在血漿中將卵磷脂分子中β位置上的不飽和脂醯基轉移至游離膽固醇的分子上,生成膽固醇脂(圖15-1),肝臟本身也能將游離膽固醇轉變為膽固醇脂。因此,血漿中膽固醇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游離膽固醇(佔20-40%),二是膽固醇脂(佔60-80%)。正常血漿膽固醇總量為150-250毫克%。膽固醇一部分由肝樁經膽道系統直接排入腸內,絕大部分(約佔80%)在肝內先轉變為膽酸和脫氧膽酸,以膽鹽的形式經膽道系統排入腸內,。肝功能不全時,膽固醇的形成、酯化、排泄發生障礙,引起血漿膽固醇含量的變化。
圖15-1 膽固醇的酯化
LCAT 卵磷脂膽固醇脂醯轉移酶
1.單純膽道阻塞,膽固醇排出受阻,血漿膽固醇總量明顯增高,而膽固醇酯占膽固醇總量的百分比正常。
2.肝細胞受損害,膽固醇酯生成減少,血漿膽固醇酯含量減少,在膽固醇總量中所佔的百分比降低,血漿膽固醇總量降低或在正常範圍內。
3.肝細胞受損害同時伴有膽道阻塞(如黃疸型肝炎伴有小膽管阻塞),血漿膽固醇總量可以增高,但膽固醇酯在膽固醇總量中的百分比降低。
(三)血糖的變化
肝臟在糖代謝中具有合成、貯藏及分解糖原的作用,使肝糖原與血糖之間保持動態平衡,維持血糖濃度在一定水平。正常血糖含量為80-120毫克%。一般地說,輕度肝臟損害往往很少出現糖平衡紊亂。當肝細胞發生瀰漫性的嚴重損害時,由於肝糖原合成障礙及貯存減少,表現為空腹時血糖降低。當血糖低於60-70毫克%時,就會出現低血糖症,此時病人感到軟弱、疲乏、頭暈。腦的能量來源主要靠葡萄糖的氧化,而腦糖原的貯存量極少,主要依靠血液供給葡萄糖。當血糖急劇降低至40毫克%時,由於腦的能量供應不足,發生低血糖性昏迷。低血糖性昏迷常見於急性壞死、肝硬化及肝癌的晚期。由於肝細胞損害,不能及時地把攝入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原,食多量糖後,可發生持續時間較長的血糖升高。
肝功能不全 | 肝功能不全時血清酶的改變 |
關於「病理生理學/肝功能不全時物質代謝的改變」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