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樟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猴樟果
Hóu Zhānɡ Guǒ
猴樟果
別名 香樟果
功效作用 散寒行氣止痛。主主治虛寒胃痛腹痛
英文名 fruit of Bodinier Cinnamon
始載於 貴州草藥
毒性  
歸經 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猴樟果


中藥大辭典》:猴樟果

【出處】 《貴州草藥

【拼音名】 Hóu Zhānɡ Guǒ

【來源】 為樟科植物猴樟果實。秋季採收。

【性味】 性溫,味辛。

【功效與作用】 驅風,行氣,溫中,鎮痛

疝氣疼痛,香樟果實三顆研末,開水吞服。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猴樟果

【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 Hóu Zhānɡ Guǒ

【英文名】 fruit of Bodinier Cinnamon

【別名】 香樟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猴樟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bodinieri Lévl.[C.hupehanum Gamble]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去淨雜質,晒乾。

【原形態】 猴樟喬木,高達16m。樹皮紅褐色;小枝圓柱形,暗紫色,末節有角棱;芽卵形,具絹狀毛。葉互生,厚紙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8-17cm,寬3-10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上面幼時稍有細毛,後變光亮,下面初有灰色絹絲狀毛,後則稍有短柔毛,呈灰白色,中脈暗紅色,側脈4-6對,互生,下部葉脈有時對生,脈腋有腺點;葉柄長2-3cm。圓錐花序腋生或側生,長10-15cm,2回叉狀分歧;總梗長4-6cm;花被6裂,花被管漏斗狀;裂片卵形,先端反曲,內面有白色絹毛,早落;發育雄蕊9,花藥4室,第三輪雄蕊花藥外向瓣裂。果實球形,徑7-8mm,果梗先端膨大,宿存花被的先端反曲,果托盤狀。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叢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亦有人工栽培。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肝;胃經

【功效與作用】 散寒行氣止痛。主主治虛寒胃痛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3g。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關於「猴樟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