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學/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方法的進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消化病學》 >> 總論 >> 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方法的進展
消化病學

消化病學目錄

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表現消化系統本身症状體征外,也常伴有其他系統或全身性症状,有的消化系統症状還不如其他系統的症状突出。因此,認真收集臨床資料,包括病史、體征、常規化驗及其他有關的輔助檢查結果,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綜合,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一、病史

病史在診斷消化系統疾病中十分重要。有些消化系統疾病症狀突出而體征不明顯,其診斷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病史的分析。對待病史首先應著重分析患者的現在症状。

二、體征

全面系統而重點深入的查體極為重要,首先應注意患者的一般情況,有無黃疸蜘蛛痣鎖骨上淋巴結是否腫大,胸腹壁有無靜脈曲張及血流方向,心、肺有無異常。腹部檢查更應深入細緻,腹部有無膨隆、蠕動波、移動性濁音、壓痛反跳痛腹肌強直、震水音、腸鳴音;如發現腫塊則應了解其部位、深淺、大小、形狀、硬度、表面情況,有無移動性、壓痛、搏動等。肝脾檢查很重要,應注意大小、硬度、邊緣、表面及有無觸痛。注意勿將乙狀結腸內糞塊、充盈的膀胱、前凸的脊柱腹主動脈腎臟妊娠子宮誤認為腫塊。此外,在皮下脂肪缺乏的消瘦者,腹壁上可顯現靜脈,不應誤作門脈高壓;腹壁薄弱鬆弛者可見到腸蠕動波,不應視為腸道梗阻。對消化系腸道疾病、老年患者肛指檢查應列為常規,不可忽略。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一)化驗檢查 糞隱血試驗及尿三膽試驗均為簡單而有價值的檢驗方法。胃液分析及十二指腸引流對於胃及膽道疾病可提供診斷的依據。肝功能檢查項目多,意義各異,應適當選擇。細胞學檢查對食道、胃及結腸癌的診斷頗有幫助。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如AFP、CEA及CA19-9都有一定價值。自身抗體檢查如抗粒線體抗體等對消化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

(二)超聲波檢查 可顯示肝、脾、膽囊的大小和輪廓,有助於肝癌肝膿腫的鑒別,還能顯示膽囊結石脾門靜脈內徑,膽管擴張,以及肝、胰囊腫和腹內其他包塊,檢查方法安全易行,對診斷頗有幫助。

(三)內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病變,由於亮度大,視野清晰,盲區少,操作靈便,用途日益擴大。纖維胃鏡胃癌早期診斷幫助甚大,由於胃鏡檢查的應用,30%以上的胃癌可能在早期(指癌組織尚未侵犯肌層者)得到確診。ERCP對肝、膽、胰疾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纖維結腸鏡可插入迴腸,而纖維腹腔鏡可幫助診斷肝胰和腹內包塊,確定腹水原因。

(四)X線檢查 消化道鋇餐和鋇灌腸檢查有助於了解整個胃腸道動力狀態,對腫瘤、潰瘍憩室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近來應用氣鋇雙重造影已提高了陽性率。膽管膽囊造影有助於了解膽囊濃縮功能,判斷有無結石;經皮肝膽管造影可區別梗阻性黃疸的原因。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肝臟及其他腫瘤,消化道出血等都有診斷價值。CTMRI已用於腹內腫瘤的診斷,病人樂於接受。肝靜脈下腔靜脈測壓及造影,血流量和耗氧量測定有助於柏一查症候群及肝癌的診斷。

(五)放射性核素檢查 項目日益增多,肝掃描沿用已久,r-照相機、ECT對肝癌等佔位性病變可提供診斷依據。近來有人研製用抗腫瘤單株抗體標記核素作影像診斷,可幫助診斷肝、胰腺的腫瘤。此外應用放射免疫測定(RIA)還可檢測腫瘤標誌物或消化道激素,對於消化系統的一些腫瘤和疾病的診斷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六)食管壓力與活力(motility)及膽道壓力測定

測定食管下端腔內壓力,對診斷反流性食管炎很有價值。了解食管各段的活力,對診斷和鑒別食管運動性疾病如食管賁門失馳緩症等很有幫助。通過內鏡插管膽道測壓,對膽道不全梗阻,硬化性膽管炎膽道閉鎖乳頭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的診斷均有幫助。

(七)細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對慢性肝病的確定診斷是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目前多採用細針抽吸法,極少引起出血的危險。小腸活組織檢查,經口腔將小腸活檢器送至空腸或迴腸(可經內鏡引導通過幽門),採取粘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對腹瀉和小腸吸收不良很有診斷價值。檢查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此外,內鏡直視下活組織檢查、在B型超聲引導下進行實質性腫塊的細針經皮穿刺活體組織細胞學檢查及外科手術活組織檢查等,均可作出病理診斷。

32 胃腸激素與臨床 | 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研究方向 32
關於「消化病學/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方法的進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