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山荊子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毛山荊子 | 中藥圖典 |
毛山荊子 Máo Shān Jīnɡ Zǐ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和胃止吐;止瀉。主嘔吐;泄瀉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
藥味 |
【拼音名】 Máo Shān Jīnɡ Z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毛山荊子的果實、葉、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us manshurica(Maxim.)Kom.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晒乾。
【原形態】 毛山荊子,喬木,高達15m。小枝嫩時密被短柔毛,老時逐漸脫落,紫褐色或暗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3-4cm,具疏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疏腺齒,早落;葉片卵形、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8cm,寬3-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鋸齒,基部鋸齒淺鈍近於全緣。花兩性;傘形花序,具花3-6朵,無總梗,集生在小枝頂端;花梗長3-5cm,有疏生短柔毛;花白色,直徑3-3.5cm;萼筒外面有疏生短柔毛;萼裂片5,披針形,內面被絨毛;花瓣5,長卵形,長1.5-2cm,基部有短爪;雄蕊30;花柱4,稀5,基部具絨毛嶄新雄蕊稍長。梨果橢圓形或倒卵形,直徑8-12mm,紅色,萼片脫落。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參拔100-2100m的山坡雜木林中,山頂及山溝也有。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學百科 「毛山荊子」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AF%9B%E5%B1%B1%E8%8D%86%E5%AD%90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毛山荊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