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頭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楮頭紅
Chǔ Tóu Hónɡ
別名 風樻鬥草、衛環草
功效作用 清肺熱,去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英文名 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始載於 四川中藥志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肝經
藥性
藥味

【藥名】楮頭紅

【別名】風樻鬥草、衛環草

【漢語拼音】chu tou hong

【英文名】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

【植物形態】楮頭紅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莖脆弱,無毛,有四棱。葉對生,長卵形或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鋸齒,主脈3~5條;有長柄。花兩性,紫紅色,數朵簇生枝頂或葉腋;萼筒為倒尖塔形,有4翅,上部4齒裂,在萼齒下有一小束細毛;花冠4瓣,卵形;雄蕊8,相等,花藥長橢圓形,藥隔基部有距;子房半下位,4室,胚珠多數。蒴果,頂端有4個大鱗片。種子多數,倒卵形,上面有顯著的凸點。花期7月。生於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採集】秋季采,鮮用或晒乾。

性味】性涼,味酸,無毒。

【功用主治-楮頭紅的功效】清肺熱,去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炖肉。

【各家論述】《四川中藥志》:清肺熱,祛 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 全草多乾燥皺縮,長約15cm。莖四棱形,直徑1-2mm,無毛,表皮紅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點。葉對生,多皺縮破碎,黃色或黃綠色,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0-6.1cm,寬1.0-3.3cm,基產淺心形,邊緣細齒及緣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紫色,直徑約1.5cm;萼筒杯狀,4裂片。氣微,味酸。

關於「楮頭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