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殼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斑竹殼 | 中藥圖典 |
斑竹殼 Bān Zhú Ké |
|
---|---|
別名 | 斑竹衣 |
功效作用 | 涼血透疹。主熱病身發斑疹 |
英文名 | sheaths of Giant Timber Bamboo |
始載於 |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中藥大辭典》:斑竹殼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拼音名】 Bān Zhú Ké
【別名】 斑竹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去毛),2~3錢;或燒灰沖服。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斑竹殼
【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拼音名】 Bān Zhú Ké
【英文名】 sheaths of Giant Timber Bamboo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桂竹的籜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 Zucc
採收和儲藏:4-7月採收,去毛,晒乾或鮮用。
【原形態】 桂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地下莖(竹鞭)節晨長25-45mm,直徑粗16-20mm,實心或中空,具芽一側為深溝,微呈兩側壓扁,每節除芽外,尚有小瘤狀突起14-16個;芽單生,三角卵形,表面有光澤,長約1cm,中央有縱裂。竿高可達20m,粗達15cm,幼竿無毛;節間長達40cm,壁厚約5mm;竿環稍高於籜環;籜鞍革質,背面黃褐色,有時帶綠色或紫色,有較密的紫褐色斑塊與小斑點和脈紋,流生脫落性談褐色刺毛;籜導小形或大形而呈鐮狀,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長良好;籜舌拱形,淡褐色或帶綠色,邊緣生有纖毛;籜片帶狀,中間綠色,兩側紫色,邊緣黃色,平直或偶可在頂端微皺曲、外翻。末級小技具2-4葉;葉耳半圓形,繸毛髮達,常呈放射狀;葉舌明顯伸出,拱形或有時截形;葉片長5.5-15cm,寬15-2.5cm。花枝呈穗狀,長5-8cm,基部有3-5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6-8片,葉耳小形或近於無,繸毛通常存在,短。縮小葉圓卵形至線狀披針形.基部收縮呈圓形,上端漸尖呈芒狀,每片佛餡苞眼內具1校或有時:枚、稀可3枚的假小穗,推基部1-3片的苞膠內無假小穗而苞早落;小穗披針形,長2.5-3cm,含1或2(-3)朵小花;小穗軸呈針狀延伸於最上孕性小花的內稃後方.其頂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節間均具細柔毛;穎1片或無;外種長2-2.5cm,被微毛,先端漸尖呈芒狀;內停稍短於外稃,除2脊外,通常先端有微毛;鱗被菱狀長橢圓形,長3.5-4mm,花藥長11-14mm:花柱較長,柱頭3,羽毛狀。筍期5月下旬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從武夷山脈向西經五嶺山脈至西南各地均可見野生的植株。
資源分布:分布於黃河流域及以南各地。
【性味】 苦;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工燒灰存性中服。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斑竹殼」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