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小葉柳
Xiǎo Yè Liǔ
別名 山楊柳、紅梅蠟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主風濕骨痛;勞傷
英文名  
始載於 貴州草藥
毒性  
歸經 肝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小葉柳

【拼音名】 Xiǎo Yè Liǔ

【別名】 山楊柳、紅梅蠟

【來源】 楊柳科小葉柳Salix hypoleuca Seem.,以根、葉入藥。

【生境分布】 山西、陝西、湖北、四川、貴州。

【性味】 辛、澀,溫。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清血化瘀。主治風濕骨痛,勞傷。外用治蛇頭疔

【用法用量】 0.3~1兩,泡酒服或適量煎水洗。外用取少許嚼爛外敷至消腫為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小葉柳

【出處】 《貴州草藥

【拼音名】 Xiǎo Yè Liǔ

【別名】 山楊柳、紅梅蠟

【來源】 為楊柳科植物小葉柳根、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 灌木,高達3米。根紅褐色。樹皮黃褐色;小枝紫色或黑棕色,初有疏柔毛,後脫落。葉互生,狹橢圓形,長3.5~6.5厘米,寬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有腺質小鋸齒,兩面葉脈上初有白色絲狀毛,後脫落;柄長5~10毫米。葇荑花序;雄花序長2.4~4.5厘米,雄花疏生;苞片倒卵形,腹面腺體1,卵形;雄蕊2;雌花序長達5厘米,雌花密生,有短梗;苞片寬卵形。蒴果卵狀圓錐形,無毛。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灌叢中或山野草坡上。分布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性溫,味辛澀。

【功效與作用】 驅風除濕活血化瘀

【附方】 ①治風濕、勞傷:山楊柳根、柳樹根皮各一兩。泡酒,早晚溫服

②治冷骨風(風濕冷痛):鮮山楊柳根、鮮三角楓各三兩。煎水,洗四肢骨節痛處。

③治魚鰍頭(蛇頭疔):山楊柳葉少許,搗爛外敷,至消腫為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小葉柳

【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 Xiǎo Yè Liǔ

【別名】 山楊柳、紅梅蠟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小葉柳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hypoleuca Seem.

採收和儲藏:根,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灌木,高1-3.6cm。葉片橢圓形、披針形、橢圓狀長圓形,長2-4cm,寬1.2-2.4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綠色,初時有柔毛,下麵粉綠色;葉脈明顯突起,全緣;葉柄長3-9mm。花序梗在開花時長3-10mm;雄花序長2.5-4.5cm,粗5-6mm;雄蕊2,花線中下部有長柔毛,花藥球形,黃色;腺體1,腹生;雌花序長2.5-5cm,粗5-7mm,密花,花序梗短;子房長卵圓形,花柱2裂,柱頭短;僅1腹。蒴果卵圓形,長約2.5mm,近無柄。花期5月上旬,果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2700m的山坡林緣及山溝。

資源分布: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辛;性溫

歸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主風濕骨痛;勞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小葉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