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柘刺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奴柘刺 | 中藥圖典 |
奴柘刺 Nú Zhè Cì |
|
---|---|
別名 | 房著刺、勒路子 |
功效作用 | 化瘀消積。主腹中積聚;痞塊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拾遺》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苦 |
【別名】房著刺、勒路子.
【拉丁名】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 Kudo et Masam.
【功效】化瘀消積.
【來源】為桑種植物小柘樹的棘刺。
【藥源形態】
1.常綠灌木,高2-4m。直立或攀援狀;根皮橙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長5-10(-20)mm。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m,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徑約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徑約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熟時橙紅色,直徑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裡。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 棘刺粗針狀,長5-10(-20)mm,直立或略彎。表面灰褐色,光滑。體輕質硬,略帶韌性,不易折斷,斷面黃色。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本草拾遺》:「味苦,小溫,無毒。」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本草拾遺》:"主老血瘕。男子痃癖、閃痞,取刺和山稜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後;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
【關 鍵 詞】老血瘕 男子痃癖 閃痞 症瘕 男子痃癖 閃痞
|
關於「奴柘刺」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