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噬菌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大腸桿菌噬菌體

  

目錄

相關問題

大腸桿菌噬菌體的基本性質具體是什麼?它能被哪些有機溶劑滅活?能抵抗哪些有機溶劑?需要了解這些知識。  

大腸桿菌噬菌體Coliphage

大腸桿菌噬菌體是人體的大腸內的一種噬菌體,只能在人的大腸內,若在其他部位,就會導致誘發一種病。噬菌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專一性,一種噬菌體只在一種細菌中生活,而不能在另一種細菌中生活,人噬菌體是一種大腸桿菌溫和噬菌體,它是遺傳工程中極好的載體分子,就是擔當把動物的基因搬運進大腸桿菌細胞的搬運進大腸桿菌細胞的搬運工角色。  

病症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腹部絞痛腹瀉,一些病例可能發展為血性腹瀉出血性大腸炎)。還可能出現發燒嘔吐

潛伏期3至8天,平均為3至4 天。大多數病人10天內康復,但是有少數病人(特別是幼兒和老年人)的染病可能發展為威脅生命的疾病,例如溶血尿毒症候群(HUS)。溶血尿毒症候群的特點是急性腎衰竭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據估計,10%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者可發展為溶血尿毒症候群,病例死亡率為3%至5%。總體來說,溶血尿毒症候群是幼兒急性腎衰竭的最通常原因。25%的溶血尿毒症候群病人可發生神經併發症(例如癲癇發作、中風昏迷),在大約50%的倖存者中發生通常是輕型的慢性腎病

不同年齡組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發病不盡相同,所報病例的最高發病率發生在15歲以下的兒童中(美利堅合眾國每10萬病例中佔0.7)。63%至 85%的病例是由於通過食物感染病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發展為溶血尿毒症候群的百分比在散在病例(3%-7%)和與暴發相關的病例(20%或更多)之間有所不同。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偶然暴發一般存在有散在病例的背景。一些暴發涉及大量病例,例如1996年日本發生的情況,該次暴發與學校午餐中食用污染的蘿卜纓有關,造成9451人發病。有關發展中國家這一情況的數據有限,因為沒有對這種病菌進行常規監測。  

感染源

大多數現有信息均關係到O157:H7血清型,因為從生物化學方面它容易與其它大腸桿菌菌株相區別。這一病菌的貯主看來主要是家畜和其它反芻動物,例如駱駝。它主要通過食用污染的食物,例如未經烹調或烹煮不透的絞碎肉製品和原料奶向人類傳播。受糞便污染的水和其它食物以及食物製備期間的交叉污染(與牛肉和其它肉製品、受污染的板面和廚房用具)也將導致感染。涉及O157:H7大腸桿菌暴發的食物包括未煎透的漢堡包、風乾腸、未經高溫消毒的新鮮蘋果酒、酸奶、乳酪和牛奶。越來越多的暴發與食用水果和蔬菜(芽苗菜、生菜、涼拌捲心菜、色拉)有關,污染可能是由於種植或處理期間的某一階段接觸到家畜或野生動物的糞便。也從水源(池塘、溪水)、井和水槽中分離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並發現它們在糞便和水槽污垢中能夠存活數月。有關於來自被污染的飲用水和遊憩用水的水源性傳播的報告。  

傳播途徑

人際接觸是通過口糞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有報告不症状帶菌者的情況,這些人沒有疾病的臨床症状但是能夠感染其他人。出血性大腸桿菌可在成人排泄物中存在大約一周或少於一周,但是在兒童中存在的時間更長。訪問農場或其它公眾可能直接接觸耕畜的地方也被確定為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控制和預防方法

預防感染需要在食品鏈的所有階段採取控制措施,從農場的農業生產到加工、製造以及在商業機構和家庭環境中對食品的製作。現有的資料不足以為減少生畜發生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提出有關農場採取具體干預措施的建議。然而,國家級開展的風險評估已指出,通過各種減少絞碎牛肉風險的策略(例如篩檢屠宰前動物以減少將大量病菌帶入屠宰場)可減少病例的數量。良好的衛生屠宰規範能夠減少糞便對屠體的污染,但是不能保證製品不帶有出血性大腸桿菌。向屠宰廠工人和參與生肉生產的人進行食品處理衛生教育對於將微生物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至關重要。同樣,預防牧場原料奶的污染實際上並不可能,但是應對牧場工人進行良好衛生規範原則方面的教育,以便將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消滅食品中的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進行殺菌處理,例如加熱(如烹煮或加熱殺菌)或照射。一些國家實施一項政策,即如果發現生絞碎牛肉含有O157:H7大腸桿菌,則將被視為已被污染。

對O157:H7大腸桿菌感染的預防措施同於為其它食源性疾病建議的措施(見下述基本食品衛生規範)。然而,對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必須加強一些措施,特別是由於它對諸如兒童和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重要性。由於很多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因接觸遊憩用水所致,對於避免這類水域和飲用水源遭動物糞便污染也很重要。

關於「大腸桿菌噬菌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