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前列,是當前世界上最突出的衛生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凡是通過攝食進入人體的致病因素,使人體患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疾病,都稱之為食源性疾患。從這個概念 出發當不包括一些與飲食有關的慢性病代謝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然而國際上有人把 這類疾病也歸為食源性疾患的範疇。顧名思義,凡與攝食有關的一切疾病(包括傳染性和非 傳染性疾病)均屬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將「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詞作為正式的專業術語,以代替歷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詞,並將食源性疾病定義為「通過攝食方式進入人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  

目錄

疾病病原

食源性疾患可以有病原,也可有不同的病理臨床表現。但是,這類疾患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就是通過進食行為而發病,這就為預防這類疾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加強食品衛生監 督管理,倡導合理營養,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衛生質量,可有效地預防食源性疾患的發生。  

疾病狀況

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是當今世界上最廣泛的衛生問題之一,據報告,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第二位。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糧農組織(FAO)報告,僅1980 年一年,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歲以下的兒童,急性腹瀉病例約有十億,其中有500萬兒童死亡。英國約有1/5的腸道傳染病是經食物傳播的。美國食源性疾患每年均爆發300起以上。1972年至1978年國由於食源性疾患死亡病例達80例,其中肉毒中毒死亡30例。

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食源性疾患報告的數據。從1953年全國建立衛生防疫站以來,相繼建立了傳染病報告和食物中毒報告制度,歷年來我國法定報告的傳染病發病率以腸道傳染病為首 ,隨著城市自來水和農村改水的發展,近年來腸道傳染病的水型暴發已不多見,主要經食物傳播。我國食物中毒報告的發病率,自1983年食品衛生法(試行)以來大幅度地下降,但仍占 人口的7/10萬左右。上海市1988年春,由於食用不潔毛蚶造成近30萬人的A型肝炎大流行, 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東南沿海地區每年都要發生食用河豚魚中毒死亡事故 ,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數達20人左右。尤其嚴重的是近年來不法食品商販用工業酒精 兌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列亡事故履禁不絕,1996年、7月間雲南省曲靖地區發生飲用白酒導 致惡性甲醇中毒事件,中毒192人,死亡35人;1988年春節期間,山西朔州和大同市靈丘縣 又發生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用甲醇勾況散裝白酒,發生嚴重的甲醇引起的食物中毒,導致29 6人中毒住院治療,其中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產加 工食品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典型案例。  

疾病特徵

1、在食源性疾病暴發流行過程中,食物本身並不致病,只是起了攜帶和傳播病原物質的媒介(vehicle)作用;

2、導致人體罹患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質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種致病因子(pathogenic agents);

3、人體攝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中毒急性感染兩種病理變化為主要發病特點的各類臨床症候群(syndromes)。  

疾病分類

一、按致病因子

1、細菌性食源性疾病

2、食源性病毒感染

3、食源性寄生蟲感染

4、食源性化學性中毒

5、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動物性毒素中毒

7、植物性毒素中毒

二、按發病機制分類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疾病防治

目前一些已開發國家和國際組織已經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經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患」 。近20年來,他們對食源性疾患的定義、流行因素、危害程度、預防措施及其對社會經濟發 展的影響等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我國歷來重視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食物中毒的報告管理制度。《食品衛生法》已明確規定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 衛生監督管理的內容。由於歷史原因,由食物傳播的腸道傳染病、腹瀉病的報告管理仍屬傳 染病報告的範圍。對人畜共患病的報告尚不健全。因此,食物中毒僅是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 ,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因食物不衛生、食品污染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何加強對食源性疾 患的統一管理,統一報告,從預防和控制措施上與國際接軌,將是食品衛生工作者長期的任務。  

疾病預防

1.避免在沒有衛生保障的公共場所進餐。

2.在有衛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場購買有安全係數的食品。不買散裝食品。

3.新鮮食品經充分加熱後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鮮及肉類。生食瓜果必須洗淨。

6.重視加工涼拌和生冷類食品的清潔。

7.盡量每餐不剩飯菜。

8.吃剩的飯菜盡量放10℃以下貯藏,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製的腌漬食品。

10.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

參看

關於「食源性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