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枝鴉蔥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叉枝鴉蔥 | 中藥圖典 |
叉枝鴉蔥 Chā Zhī Yā Cōnɡ |
|
---|---|
別名 | 苦葵鴉蔥、羊奶及及、散枝鴉蔥、分枝鴉蔥 |
功效作用 | 消腫散結。主治瘊子。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種中文名: 叉枝鴉蔥
種拉丁名: ScorzoneradivaricataTurcz.
種別名: 拐軸鴉蔥、阿查—哈比斯干納(蒙古名)
形態特徵及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灰綠色,有白粉。根頸無纖維狀葉鞘殘留,自根頸發出多數莖,呈半球形或球形株叢。莖自下部起合軸式分枝,分枝細。葉窄條形或條形,長l—9cm,寬0.5-3mm,先端長漸尖,常捲曲成鉤狀。–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總苞圓柱狀,長1.5—2cm,小花舌狀,黃色或稍帶淡紫色。瘦果圓柱狀,長6-10mm,淡黃色;冠毛污黃色(圖85)。
地理分布: 在我國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蒙古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
叉枝鴉蔥在天然草場上多數植株具有軸根型的根系,一般主根強壯,近垂直於地面上,還可見到根櫱型的根系,由地下水平根上生長出稍粗的枝條,和較纖細的側根。叉枝鴉蔥為早生植物。喜砂質土及砂礫質基質。生長於乾燥的砂質坡地、沙丘間低地、干河床邊緣和淺窪地的砂壤土上。為荒漠草原植被的常見伴生種。它在群落中的多度很低,其分蓋度不超過1%,但恆有度較高,分布於各種群落中,常與冷蒿(Artemisiafrigida)、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無芒隱子草(Cleitogenessongorica)、短花針茅(S.breviflora),阿爾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兔唇花(Lagochilusilicifolium)、戈壁天門冬(Asparagusgobicus)、鹼韭(Aliiumpoiyrrhizum)等優勢成分或伴生成分混生。此外,也可見於草原化荒漠群落及荒漠地帶的干河床與溝谷中。在內蒙古6-7月開花,8-9月結果。
飼用價值
為中等飼用植物。青鮮時羊、駱駝樂意採食,馬,牛少量採食,乾枯後其適口性稍有降低,冬季植株保留較好。據測定,綿羊的可食率:春季為23.68%,夏季為55.37%,秋季為54.34%,冬季為49.81%。就它的化學成分來看(見表85),蛋白質含量較為豐富,而粗纖維含量偏低,無氮浸出物含量較高。蛋白質從所含的17種必需胺基酸總量看,品質還是較好的(表85—2)。
|
關於「叉枝鴉蔥」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