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升藥
Shēnɡ Yào
升藥
別名 紅升、黃升、紅粉、靈藥、三白丹、三仙散、小升丹、三仙丹、升丹
功效作用 搜膿,拔毒,去腐,生肌。治癰疽疔瘡梅毒下疳,一切瘡瘍肉暗紫黑,瘡口堅硬,久不收口。
英文名  
始載於 藥材資料彙編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升藥

(《藥材資料彙編》)

異名】靈藥(《外科大成》),三白丹(《張氏醫通》),三仙散(《吳氏醫方彙編》),小升丹、三仙丹(《瘍醫大全》),升丹(《藥籢啟秘》)。

【來源】為粗製氧化汞

【製法】原料為水銀硝石白礬各二兩。先將硝石、白礬研細拌勻,置鐵鍋中,用文火加熱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結。然後將水銀灑於表面,用瓷碗覆蓋鍋上,碗與鍋交接處用桑皮紙條封固,四周用黃泥密封至接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數粒。將鍋移置火上加熱,先用文火,後用武火,至白米變成黃色時,再用文火繼續煉至米變焦色。去火,放冷,除去泥沙,將碗取下。碗內周圍的紅色升華物為"紅升";碗中央的黃色升華物為"黃升";鍋底剩下的塊狀物即"升藥底"。用刀鏟下後,宜密封避光貯存。

①《外科大成》:"倒打靈藥法:先將硝、礬、水銀共研,以不見星為度,次用泥固罐子,煨微熱,入藥一角,文火炖化,勿令起泡,至干,又下一角,少時,又下,至完,下食鹽少許,慢火煨互礬枯成陀為度,將罐倒合於平底大碗內,以罐底高碗沿二指為度,用紙條封口,次用泥固二指許,又次以沙填滿,以碗口平為則,取碗坐於大水盆內,水與碗口平為則,次取紅炭砌罐底四圍及底上,煅一香,去火,冷定,取出罐四旁及碗底靈藥,約有一錢五六分,聽用。此法始終全在慢火,性燥有悞。"

②《張氏醫通》:"三白丹: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上三味內鐵銚中,以厚磁碗合定,鹽泥固濟,壓定碗足,文火煅三炷香,升在碗內,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磁罐收貯,經年後方可用之。"

③《瘍醫大全》:"三仙丹:水銀一兩,明礬火硝各一兩二錢。以鐵鍋一隻,將硝、礬、汞研細入鍋內,用平口宮碗一隻(先用生薑片擦碗內外,則不炸)蓋定碗口,以潮皮紙拈擠定鹽泥封口,碗底俱泥固之。用炭三斤。爐內周圍砌緊,勿令火氣出,如碗上泥裂縫,以鹽泥補之,升三炷線香為度,冷定開看,碗內藥括下,研細,磁瓶收貯用之。"

【藥材】①紅升(《外科傳薪集》)

又名:三仙紅升丹(《集成良方三百種》),紅粉。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塊狀物或粉末。塊狀者,厚約2毫米,一面光滑,略有光澤,一面較為粗糙,呈蜂窩狀。質重而脆。氣無,露於日光下顏色變深。以紅色、片狀、有光澤者為佳。

②黃升(《瘍科遺編》)

又名:黃升丹(《瘍科遺編》)。為黃色或橙黃色的塊狀物或粉末,余同紅升。以黃色、片狀,有光澤者為佳。

上述藥材,各地均有製造,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

【炮製】研細粉入藥。

性味】有毒。

【功用主治】搜膿,拔毒,去腐,生肌。治癰疽,疔瘡,梅毒下疳,一切瘡瘍肉暗紫黑,瘡口堅硬,久不收口。

①《張氏醫通》:"治霉瘡結毒。"

②《吳氏醫方彙編》:"治一切陽症腐爛太甚者。"

③《沈氏經驗方》:"治癰疽爛肉未清,膿水未淨。"

④《痴醫大全》:"提膿長肉。"

⑤《集成良方三百種》:"治癰疽疔毒潰後。"

【用法與用量】外用:合他藥研末,干撒、調敷或作藥拈。

【宜忌】本品有毒,腐蝕性較強,外用亦宜微量。

【選方】①治一切癰疽並發背,爛腳惡瘡:煨石膏四兩,漂淨冬丹五錢,上好黃升丹二錢。共為細末,和勻摻患處,即生肌長肉,且不藏毒。(《瘍科遺編》九一丹)

②治下疳腐爛:升丹三分,橄欖炭三分,梅片一分。研極細末,麻油調敷,或干摻。(《藥籢啟秘》) 。

關於「升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