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解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千解草 | 中藥圖典 |
千解草 Qiān Jiě Cǎo |
|
---|---|
別名 | 小常山 |
功效作用 | 活血止痛;祛風除濕;健脾消食。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泄瀉;瘡瘍腫毒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甘、苦 |
【拼音名】 Qiān Jiě Cǎo
【別名】 小常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千解草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ygmaeopremna herbacea(Roxb.)Moldenke[Premna herbacea Roxb.]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或切片晒乾。
【原形態】 千解草,直立矮小亞灌木,高約數厘米,稀達15cm。根木質化,呈不規則塊狀、圓柱狀或彎曲,黃棕色,有縱紋。莖高約9cm,疏生黃棕色柔毛或無毛。葉2(-4)對,具極短或長達6.5cm的節間;葉片紙質,倒卵狀長圓形、匙形或近圓形,大小不等,長4-14cm,寬2-6cm,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疏齒,稀僅上部有小齒或近全緣,先端鈍圓,兩面均疏被短柔毛及金黃色腺點。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小而密集,長寬約1.5cm,稀有長達3-5cm,被短柔毛;花序柄長0.5-1.3cm,密生細柔毛;苞片小,線形至披針形,長約1mm;花萼杯狀,長約2.5mm,先端5淺裂,微呈二唇形,裂片鈍三角形,外面被疏毛;雄蕊4,短於花冠。核果圓球形或倒卵形,直徑4-5mm。果期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海拔200-1670m的經常火燒地帶特有種。
資源分布:分布於海南及雲南西部。
【化學成份】 根節中含千解草萜酮(pygmacone),千解草素(pygmaercin)B、C,A及5,6-二去氫千解草素(5,6.didehy-dropygmaeocin)A,柳杉酚(sugiol),干解草蒽惠三酮(pygmaeocine)E,千解草香豆精(pygmaeoherin),西茹特二萜酮(sirutekkone),巴蘭精(bharangin),異巴蘭精(isobha-rangin),巴蘭精寧(bharanginin),鐵鏽醇(feruginol)和巴蘭奇呋喃(bharangifuran)。
【性味】 味微苦;甘;性微溫
【功效與作用】 活血止痛;祛風除濕;健脾消食。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泄瀉;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千解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