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侯寶璋(Hou Pao Chang (1893~1967)),中國病理學科先驅者之一。字又我。 1893年5月生於安徽鳳台縣,1967年3月12日卒於北京。青年時,曾在民康醫院化驗室幫工,因諸事優異被保送入南京金陵大學預備班,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後,回民康醫院化驗室工作。1916年,醫院再次保送他入北京協和醫學堂。1918年學校分班,他被分入山東齊魯大學醫學院學習,1920年畢業被留校任職。1926~1935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相繼到德國柏林大學、倫敦大學熱帶病研究所學習工作。回國後即任齊魯大學醫學院病理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齊魯大學被迫遷至成都,他隨校到成都任華西齊魯聯合大學病理系教授及主任,並代理齊魯醫學院院長,1938年教育部任命他為部聘教授,兼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病理系教授。1946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1947年又受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英國講學。1948年英國教育部聘請他任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系主任教授,代理院長。因國家病理學研究之需,受周恩來總理之聘,1962年終於回到北京,任北京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兼病理教研室主任。與校長黃家駟合作共事。

他一生從事病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發展中國病理學研究和醫學教育方面成績顯著。他對中華分支睾吸蟲與二級膽管肝癌的關係、膽汁性肝硬變絨毛膜癌鼻咽癌黑熱病,以及中國醫學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獨到的建樹。在從研究原發性肝癌華支睾吸蟲感染關係200例肝癌分析中,第一次證明了寄生物(華支睾吸蟲)在人體肝內可引起惡性腫瘤,闡明了此病與種族無關,與喜食生魚者密切。他又是早期發現絨癌組織有自然消退現象者之一。並提出機體(子宮及各器官)可能有抗絨癌機制。這些成果引起國際醫學病理學界廣泛的重視。因而於1958年當選為倫敦(國際)腫瘤學會執行委員、受聘於英國皇家病理學會終身會員、美國病理學會會員、香港政府醫務部病理學顧問,香港大學於1961年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所著《實用病理組織學》(1939)一書,是中國首部病理組織學用書。他的學生遍及國內外。與國外病理學家合著有《膽汁性肝硬變》。他對繼承中醫學遺產,發展中醫學事業作過潛心研究,1942年發表《為司馬相如的病下一診斷──中國糖尿病史》、撰有《醫學叢話》、《中國解剖學史》,1943年寫有《中國牙醫史》,1954年發表《瘧疾史》、《楊梅瘡考》等文。

關於「侯寶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