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寒證和熱證的關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診斷學》 >> 八綱 >> 寒熱 >> 寒證和熱證的關係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目錄

寒證熱證雖有本質的不同,但又相互聯繫,它們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徵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征化寒。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危重階段,有時還會出現假寒假熱的現象。

(-)寒熱錯雜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呈現寒熱交錯的現象,稱為寒熱錯雜。寒熱借來有上下寒熱情雜和表裡寒熱借雜的不同。

1。上下寒熱錯雜:患者身體上部與下部的寒熱性質不同,稱為上下寒熱錯雜。包括上寒下熱上熱下寒兩種情況。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以膈為界,則胸為上,腹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為上,下腹膀胱、大小腸等又屬下。

(1)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之證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熱,就其相對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屬上寒下熱的證型。

(2)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熱,腸中有寒,既見胸中煩熱咽痛口乾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證,就屬上熱下寒證

2。表裡寒熱錯雜:患者表裡同病而寒熱性質不同,稱為表裡寒熱錯雜。包括表寒里熱表熱里寒兩種情況。

(1)表寒里熱;患者表裡同病,寒在表熱在里的一種證候。常見於本有內熱,又外感風寒,或外邪傳里化熱而表寒未解的病證。例如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氣喘煩躁口渴脈浮緊即是寒在表而熱在里的證候。

(2)里寒表熱:患者表裡同病,表有熱里有寒的一種證候。常見於素有里寒而復感風熱;或表熱證未解,誤下以致脾胃陽氣損傷的病證。如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臨床上既能見到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瘤的表熱證,又可見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四肢不溫的里寒證

寒熱錯雜的辨證,除了要辨別上下表裡的部位之外,關鍵在於分清寒熱的多少。寒多熱少者,應以治寒為主,兼顧熱證;熱多寒少者,應以治熱為主,兼顧寒證。

(二)寒熱轉化

1。寒證轉化為熱證:患者先有寒證,後來出現熱證,熱證出現後,寒證便漸漸消失,這就是寒證轉化為熱證。多因機體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也可見於治療不當,過服溫燥藥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開始為表寒證,見惡寒發熱,身病無汗,苔白,脈浮緊。病情進一步發展,寒邪入里熱化,惡寒症状消退,而壯熱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症状相繼出現,這就表示其證候由表寒而轉化為里熱。

2。熱證轉化為寒證:患者先有熱證。後來出現寒證,寒證出現後,熱證便漸漸消失,就是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因邪盛或正虛,正不勝邪,機能衰敗所致;也見於誤治、失治,損傷陽氣的患者。這種轉化可緩可急。如熱痢日久,陽氣日耗,轉化為虛寒痢,這是緩慢轉化的過程。如高熱病人,由於大汗不止,陽從汗泄,或吐瀉過度,陽隨津脫,出現體溫驟降,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虛寒證亡陽)這是急驟轉化的過程。

寒熱證的轉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況。由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盛,寒邪郁而化熱;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屬邪盛正虛,正不勝邪。

(三)寒熱真假

當寒證或熱證發展到極點時,有時會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些假象常見於病情危篤的嚴重關頭,如不細察,往往容易貽誤生命。

1。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故又稱「陰盛格陽」,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形成虛陽浮越陰極似陽的現象,其表現如;身熱,面色浮紅,口渴,脈大等似屬熱證,但病人身雖熱卻反欲蓋衣被,渴欲熱飲而飲不多,面紅時隱時顯,浮嫩如妝,不象實熱之滿面通紅,脈大卻按之無力。同時還可見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熱象是假,陽虛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質。

2。真熱假寒:是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陽熱內盛,陽氣閉郁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而形成,或者陽盛於內,拒陰於外,故也稱為「陽盛格陰」、根據其陽熱閉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點習慣上又把它叫「陽厥」或「熱厥」。其內熱愈盛則肢冷愈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其表現如:手足冷,脈沉等,似屬寒證,但四肢冷而身熱不惡寒反惡熱,脈沉數而有力,更見煩渴喜冷飲,咽干口臭譫語、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舌質紅,苔黃而乾等症。這種情況的手足厥冷,脈沉就是假寒的現象,而內熱才是疾病的本質。

辨別寒熱真假的要領,除了了解疾病的全過程外,還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注意體察:

(l)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則常常如實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里證舌象脈象等方面為主要依據。

(2)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僅在顴頰上見淺紅嬌嫩之色,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則是身蜷臥,欲得衣被。

32 寒證和熱證的鑒別 | 寒熱與表裡的關係 32
關於「中醫診斷學/寒證和熱證的關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