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寒下熱
A+醫學百科 >> 上寒下熱 |
上寒下熱,病證名。
①寒熱錯雜表現之一。一方面寒邪感於上,而見惡寒、噁心嘔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熱邪結於下,而見腹脹便秘、小便赤澀等症。
②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飲喘咳的寒證,下有小便淋瀝疼痛的熱證。《靈樞.刺節真邪》:「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索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兩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熱辨證,必須確切無誤。
一、寒證
寒證,是疾病的本質屬於寒性的證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陽虛陰盛而致。
由於寒證的病因與病位不同,又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的證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內臟,故有表寒、里寒之別。內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陽虛者,故又有實寒、虛寒之分。這裡先就寒證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
各類寒證的臨床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等。
證候分析
陽氣不足或為外寒所傷,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故見形寒肢冷,蜷臥,面色晃光。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所以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為澄澈清冷。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故脈遲;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見緊脈。
出自A+醫學百科 「上寒下熱」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8A%E5%AF%92%E4%B8%8B%E7%83%AD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上寒下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