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產育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婦科學》 >> 女性的生理特點 >> 女性的特殊生理 >> 產育 |
中醫婦科學 |
|
產育包括分娩、產褥與哺乳。分娩、產褥與哺乳是女子生育後代緊密聯繫的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里都發生了急劇的生理變化,了解這些生理情況對指導臨床有重要的意義。
(一)分娩懷孕末期,即孕280天左右,胎兒及胎衣自母體陰道娩出的過程,稱為分娩。
關於預產期的計算方法,中醫學有明確記載,明,李梃《醫學入門》說:「氣血充實,可保十月分娩……凡二十七日即成一月之數。」10個月共270天。《婦科新說》說:「分娩之期或早或遲,……大約自受胎之日計算,應以二百八十日為準,每與第十次經期暗合也。」與西醫學計算為280天已基本一致。現在預產期的計算方法是:從末次月經第1天算起,月份數加9(或減3),日數加7,即可。如按農曆計算,月數演算法同上,日數加14。孕婦分娩,又稱臨產,分娩前多有徵兆,如胎位下移,小腹墜脹,有便意感,或「見紅」等。《胎產心法》說:「臨產自有先兆,須知凡孕婦臨產,或半月數日前,胎胚必下垂,小便多頻數。」此外,古人還有試胎(試月)、弄胎的記載,《醫宗金鑒》說:「妊娠八九個月時,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此名試胎……若月數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說明到妊娠末期常可出現子宮收縮,應與真正分娩相區別。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在臨產時出現腰腹陣陣作痛,小腹重墜,逐漸加重,至產門開全,陰戶窘迫,胎兒、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結束。《十產論》說:「正產者,蓋婦人懷胎十月滿足,陰陽氣足,忽腰腹作陣疼痛,相次胎氣頓陷,至於臍腹痛極甚,乃至腰間重痛,穀道挺拼,繼之漿破血出,兒遂自生。」產訖胞衣自當萎縮而下。《達生篇》說:「漸痛漸緊,一陣緊一陣,是正產,不必驚慌。」同時還總結了「睡、忍痛、慢臨盆」的臨產調護六字要訣。
因此,應當幫助產婦正確認識分娩,消除恐懼心理和焦躁情緒,也不宜過早用力,以免氣力消耗,影響分娩的順利進行。
關於產程,中醫學也有觀察和記錄,晉.王叔和《脈經》說:「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又法,婦人慾生,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明確表示分娩必腰痛,從規律宮縮至分娩大致為12小時,即所謂「子午相對」,這與現代統計的一、二、三產程的時間基本一致。此外,中醫學強調產室要寒溫適宜,安靜整潔,不能濫用催產之劑,這些論述現在仍有實用價值。
(二)產褥新產後6周內稱產褥期。分娩時的用力汗出和產創出血,損傷了陰液,整—個機體的生理特點是「陰血驟虛,陽氣易浮」。因此在產後1-2日內,常有輕微的發熱、自汗等陰虛陽旺的症状,如無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時間內會自然消失。
產後數日內,胞宮尚未復常而有陣縮,故小腹常有輕微陣痛,稱「兒枕痛」。在產後2周內因胞宮尚未回縮到盆腔,所以小腹按之有包塊。大約產後6周,胞宮才能恢復到孕前大小,這段時間稱產褥期,同時自陰道不斷有餘血濁液流出,稱為惡露。惡露先是暗紅的血液,以後血液顏色逐漸由深變淺,其量也由多變少,一般在2周內淡紅色血性惡露消失,3周內粘液性惡露斷絕。
(三)哺乳新產婦一般產後第2天可以擠出初乳,約持續7天後逐漸變為成熟乳。母乳營養豐富,易消化,並有抗病能力。分娩後30分鐘內可令新生兒吮吸乳頭,以刺激乳汁儘早分泌,讓嬰兒吃到免疫價值極高的初乳,增強抗病能力,促進胎糞排出,同時促進母親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儘早建立母子感情聯繫。母乳餵養提倡按需哺乳,即按嬰兒的需要哺乳,不規定哺乳的時間和次數,嬰兒飢餓時或母親感到乳房充滿時就哺乳。一般每次哺乳時間10分鐘左右,最多不超過15分鐘,以免乳頭浸軟皸裂。母乳是產婦氣血所化。《胎產心法》說:「產婦沖任血旺,脾胃氣壯則乳足。」在哺乳期要使產婦保持精神舒暢,營養充足,乳房清潔,按需哺乳,這對保證乳汁的質和量有重要意義。哺乳時限,純母乳餵養4-6個月後,邊喂母乳邊加輔食。12-24個月是嬰兒斷乳的適當月齡,最好在秋涼和春暖的季節里進行。
產後,脾胃生化之精微除供應母體營養需要外,另一部分則隨沖脈與胃經之氣上行,生化為乳汁,以供哺育嬰兒的需要。薛立齋說:「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在哺乳期,氣血上化為乳汁,一般無月經來潮,也比較不易受孕。
月經、帶下、妊娠、分娩、哺乳是婦女的生理特點,這都是臟腑、經絡、氣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於胞宮的結果,特別是與腎氣、天癸的主導作用分不開的。
妊娠 | 女性的病理特點 |
關於「中醫婦科/產育」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