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失榮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岩 >> 失榮 |
中醫外科學 |
|
失榮是以頸部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變,面容憔悴,形體消瘦,狀如樹木失去榮華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相當於西醫的頸部原發性惡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頸部淋巴轉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頸淋巴結轉移和腮腺癌等。多發於40歲以上的男性,屬古代外科四大絕症之一。
[病因病機]
頸部為足少陽、足陽明經循行之處。由於情志不暢,憂思郁怒,脾傷氣滯,運化失常,水濕停留,聚而為痰;肝失條達,氣機不舒,郁久化火。脾與胃、肝與膽互為表裡,痰火凝結於少陽、陽明經脈,發於頸部則阻隔經絡而生本病。潰後破爛出血,外耗於衛,內奪於營,氣血耗極,終成敗證。
[診斷]
本病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除少數原發者外,大多數為轉移性癌。根據病程進展,症状改變,臨床分為三期。
初期:頸部或耳之前後腫塊,形如栗子,頂突根深,按之堅硬,推之不移,皮色不變,局部無熱及疼痛。全身無明顯不適。
中期:腫塊漸漸增大,微微作痛,膚色紫暗,腫塊融合石硬,表面不平,固定。伴形體消瘦,疲乏無力。
後期:腫塊潰破,並無膿液,只流血水,其味臭穢。腫塊雖腐潰,但堅硬不消,反愈潰愈堅,瘡口凹凸不平,形如岩石。此時疼痛劇烈,徹心引腦,或瘡口出血如噴射狀,可危及生命。伴夜不安寐,胸悶煩躁,面色無華,形體極度消瘦,終至衰竭。若由其他岩症轉移者,可伴鼻孔出血,視力模糊,耳竅失聰,吞咽困難,聲音嘶啞。
頸部轉移性癌原發病灶多在口腔、鼻咽部、甲狀腺、肺、縱隔、乳房、胃腸道、胰腺等處,因來源不同,處理方法各異。為有利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療效,須多科醫師緊密協作,從多個系統尋找原發病灶。
輔助檢查:要明確腫大淋巴結的性質,常需依賴穿刺或切除淋巴結作病理檢查。
[鑒別診斷]
一、瘰癧多發於青年及兒童。腫塊位於頸部及耳後,但起病緩慢,初起腫塊質較軟,活動尚可,潰後有膿及豆渣狀物。
二、肉癭發病部位在結喉左右或正中,腫塊呈半球狀,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生長緩慢,無潰爛。
三、石癭多見於40歲以上女性患者,或既往有肉癭病史。腫塊位於結喉左右或正中,質地堅硬,活動受限,生長迅速。
[辨證論治]
一、(1)內治
①氣鬱痰結證
證候:頸部或耳前、耳後有堅硬之腫塊,腫塊較大,聚結成團,與周圍組織黏連而固定,有輕度刺痛或脹痛,頸項有牽扯感,活動轉側不利,患部皮色暗紅微熱;伴胸悶脅痛、心煩口苦等症;舌質紅,苔微黃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解毒。
方藥:化堅二陳湯合開郁方加減。藥物有玄參、牡蠣、夏枯草、天竺黃、川貝母、膽南星、柴胡、青皮、荔枝核、橘核、鹿含草、半枝蓮、射乾等。
②陰毒結聚證
證候:頸部腫塊堅硬,不痛不脹,尚可推動,患部初起皮色如常,以後可呈橘皮樣變;伴畏寒肢冷,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或弦細。
治法:溫陽散寒,化痰解毒。
方藥:陽和東加減。
③瘀毒化熱證
證候:頸部岩腫遷延日久,腫塊迅速增大,中央變軟,周圍堅硬,潰破後滲流血水,狀如翻花,並向四周漫腫,範圍可波及面部、胸部、肩背等處;伴疼痛,發熱,消瘦,頭頸活動受限;舌質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散瘀,化痰解毒。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化堅二陳丸加減。
④氣血兩虧證
證候:頸部腫塊潰破以後,長期滲流膿血,不能癒合,瘡面蒼白水腫,肉芽高低不平,胬肉翻花;伴低熱、乏力、消瘦等;舌質淡,苔白或無苔,脈沉細。
治法:補益氣血,解毒化瘀。
方藥:八珍湯合四妙勇安東加減。
(2)外治
①早期頸部硬腫為氣鬱痰結證者,可外貼太乙膏;或外敷天仙子膏,取天仙子50g,用醋、蜜各半調敷,1日換1次。
②早期頸部硬腫若為陰毒結聚者,可外貼陽和解凝膏或沖和膏。
③岩腫潰破胬肉翻花者,可用白降丹摻於瘡面,其上敷太乙膏。若潰久氣血衰敗,瘡面不鮮,可用神燈照法,瘡面摻陰毒內消散,外敷陽和解凝膏。
[其他療法]
宜儘早選擇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預防與調攝]
1.患者宜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
2.發現頸部腫大淋巴結或頸部腫塊時,應高度重視,積極尋找原發病灶,及早確定病變性質。
3.患部禁忌艾灸、針刺、外塗腐蝕藥和切開。
[結語]
失榮相當於西醫的頸部原發性惡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頸部淋巴轉移。其特點是:頸部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變,面容憔悴,形體消瘦,狀如樹木失去榮華:應與瘰癧、肉癭、石癭相鑒別。肝鬱痰凝證,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散結,方用開郁散加減;正虛痰凝證,治宜益氣養榮、疏肝散結,方用和營散堅丸加減;氣血兩虛證,治宜補養氣血,方用香貝養榮東加減。宜儘早選擇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參看
繭唇 | 乳岩 |
關於「中醫外科學/失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