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疾病發病學要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總論 >> 中醫內科疾病發病學要點
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目錄

發病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條件及其發病規律的一門學科。

中醫理論認為,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機體各組織結構之間,機體內部各種功能活動之間,都處於和諧、協調、「陰陽勻平」的平衡狀態,如果由於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這種平衡狀態受到破壞,機體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則發生疾病。內科疾病發生與否以及發生的形式等,取決於正氣邪氣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正能勝邪,病邪難以侵人,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保持,則不發病,若病一般也很輕淺,易於康復,此即《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不勝邪,邪氣乘虛而人,機體的陰陽平衡遭到破壞,疾病發生,此即《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邪氣較盛,正氣較弱,則發病較重。

疾病的發生形式、輕重緩急、病證屬性、演變轉歸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或制約。

目錄

(一)體質因素

1、體質特殊性個體臟腑組織有堅脆剛柔的不同,由於體質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對某種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如《靈樞.五變》說:「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皆柔軟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臨床上常可見到肥人多痰濕,善病胸痹中風;瘦人多火熱,易患癆嗽、便秘;年邁腎衰之人,易患腰痛耳鳴咳嗽陽氣素虛者,易患寒病;陰氣素衰者,易患熱病等,這些都是體質的特殊性導致對某種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

2、體質差異邪氣總是作用於人體後才能發病,由於體質的差異性,邪正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有差異,決定了其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有不同的趨勢。清代醫家章虛谷指出「六;氣之邪,……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醫宗金鑒》亦說:「人感邪氣雖一,因其形臟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臨床常見同一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不同的體質,其發病也不同。如正氣較強之人感受寒邪,可出現發熱頭痛惡寒等御邪於肌表的太陽證;而陽氣素虛之人感受寒邪,則出現不發熱但惡寒、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的邪陷三陰證。

(二)病邪因素

1、影響病怔屬性除少數由於先天因素和因虛致病外,邪氣是絕大多數內科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有時甚至是發病的決定因素,而且邪氣還影響所發病證的病理屬性。一般來說,陽邪易導致實熱證陰邪易致虛寒證。邪氣影響病證的屬性具有一般性的原則。例如濕熱致病,常以熱證為多,寒證較少;寒邪致病常以寒證為多,至於化熱則大多數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

2、影響發病形式一般來說,感受風燥暑熱、酸癘之邪,或食物中毒,或強烈的精神情志刺激,往往可使氣血頓生逆亂,故發病較急;而飲食失調、情志抑鬱勞倦過度等,大多是逐漸引起臟腑氣血失和,所以一般發病較緩慢;外感寒濕之邪,因其性質屬陰而沉滯,故發病也多緩慢。可見病邪對於發病的形式有重要影響。

3、影響發病部位六淫之邪;病,多從皮毛而人,其發病多在肌表;情志致病、飲食所傷,發病多從氣血和臟腑開始。《靈樞.百病始生》云:「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人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說明邪氣對發病的部位有重要影響,即不同的病邪致病,其首發病位各不相同。

(三)情志因素

情志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正常的情志反應不僅不為病,反而有益於身心健康。因情志是以臟腑的功能活動為基礎,過於激烈的、持久的情志活動,則往往引起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暴發性的情志障礙如暴怒、暴喜、暴憂、暴恐,氣血突然逆亂,常可引起眩暈心痛、中風、癲狂等疾病發生;長期憂思不解、情懷抑鬱,常致氣結不行,氣血「一有拂郁,諸病生焉」(《丹溪心法》),如出現噎膈嘔吐郁病心悸失眠、胸痹等病證。

(四)行為因素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健康的重要保證。《素問.上古天真論》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逆於生樂」,不良的行為習慣,即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內科疾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例如嗜食肥甘厚味,加上貪逸少動,容易發生胸痹心痛病;不吃早餐,或長時間緊張工作,就容易發生膽脹胃脘痛病;性生活不節或不潔,可導致陽痿早泄;長期過量吸煙與肺癌發病有關,等等。行為因素對發病的影響,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國際上已將行為因素引發的內科疾病,歸屬於不良生活方式影響的疾病,以提示人們對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引發疾病加以重視。

(五)時間因素

內科疾病的發生及其演變,與年、季、月、日、時的陰陽盛衰消長變化和五行生克規律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按運氣學說觀點,每年運氣的太過或不及影響著發病,如《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四季氣候主令不同,每季的常見病也不一樣。春季多風、氣溫轉暖,多發風病、熱病;夏季炎熱多雨,多病濕熱、瀉痢;秋季多燥、氣溫轉涼,多發燥病、咳喘;冬季寒冷,多病腎虛、痹病。又如月相的周期變化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和發病,月滿時血氣充實,皮膚腠理緻密,一般不易發病;月虧時人體氣血較虛,體表衛氣較疏薄,則邪氣較易侵害肌體而發病。近年來,隨著中醫時間醫學研究的深入,發現許多內科疾病的發病、轉歸、病死的時間分布有著明顯的規律性。如肺脹發病或病情變化的高峰時間在冬季。就一日而言,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規律。有些疾病則有特殊的變化規律,如哮喘發作的時間多在寅時。寅為肺經主時,此時足厥陰之氣交於手太陰肺經,又為少陰腎經對應時。肺腎氣虛,陽不能制陰,故哮喘患者多寅時發作或病情加重。

(六)地域因素

內科疾病的發病與地域有密切的關係,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可使某些疾病的發病率不同。如通過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中風病發病率有從南向北逐漸增高的趨勢。再如,我國北方高寒地區,氣候寒冷,多病痹痛、哮喘等病;南方湖泊地區,氣候炎熱多雨,多病濕熱、溫病。久居潮濕之地,易患風濕濕阻等病證。《諸病源候論.癭候》說:「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指出癭病的發生與水土有關。疾病發生以後,不會停留在一種狀態,而是要發生傳變,其傳變規律除傷寒六經,溫病按衛氣營血三焦內傷雜病按臟腑病機規律傳變外,還存在「久病人絡」、「久病人血」、「久病及腎」等傳變規律。疾病發生以後,病理性質也會發生轉化,如寒熱轉化、虛實轉化、陰陽轉化;疾病的轉歸有病情好轉、痊癒或遷延、加重、死亡等多種形式。疾病的傳變、轉化、轉歸等病理變化,同樣取決於正氣與邪氣之間的相互作用,一般規律是正能勝邪,疾病由里出表、由陰轉陽、由虛轉實,由重轉輕,向著痊癒的方向轉變;若正不勝邪,疾病則由表人里、由陽轉陰、由實轉虛,由輕轉重,向著遷延不愈甚至死亡的方向發展。

32 中醫內科學發展簡史 | 中醫內科疾病症狀學要點 32
關於「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疾病發病學要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