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穴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臑俞穴)
第117行: 第117行:
[解剖] 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指背動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解剖] 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指背動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
  主治
+
  主治 ] 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
-
  ①乳癰 、乳汁少
+
  [配伍] 配膻中 乳根治 乳汁少
-
  ②昏迷、熱病等急證、熱證
+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
  ③頭痛、目翳、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病證。
+
  [附註] 手太陽經所出為「井」。
-
 
+
-
  〖人體穴位配伍〗 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癰。
+
-
 
+
-
【操作】
+
-
 
+
-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孕婦慎用。
+
-
 
+
-
【臨床運用】
+
-
 
+
-
現代常用於治療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經性頭痛、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症等。配肩井、膻中主治產後缺乳;配人中主治熱病、昏迷、休克。
+
-
 
+
-
【備註】 手太陽經所出為「井」。
+
===[[前谷穴]]===
===[[前谷穴]]===
[定位] 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定位] 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在2022年2月13日 (日) 07:39所做的修訂版本

手太陽小腸經穴,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述,手太陽小腸經所屬穴計有:少澤穴前谷穴後溪穴腕骨穴陽谷穴養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風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顴髎穴聽宮穴。共十九穴。

目錄

手太陽小腸經穴國家標準部位

Sshoutaiyang Xiaochangjingxue

points of smalI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

編號 穴名 拼音 位置
SI1 少澤 Shaoze 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1寸(指寸)。
SI2 前谷 Qiangu 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SI3 後溪 Houxi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SI4 腕骨 Wangu 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SI5 陽谷 Yanggu 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SI6 養老 Yanglao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SI7 支正 Zhizheng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SI8 小海 Xiaohai 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SI9 肩貞 Jianzhen 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指寸)。
SI10 臑俞 Naoshu 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SI11 天宗 Tianzong 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SI12 秉風 Bingfeng 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SI13 曲垣 Quyuan 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SI14 肩外俞 Jianwaishu 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SI15 肩中俞 Jianzhongshu 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SI16 天窗 Tianchuang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相平。
SI17 天容 Tianrong 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SI18 顴髎 Quanliao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SI19 聽宮 Tinggong 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手太陽小腸經穴詳解

少澤穴

[定位] 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1寸(指寸)。

[解剖] 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指背動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 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

[配伍] 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癰。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註] 手太陽經所出為「井」。

前谷穴

[定位] 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解剖] 有指背動、靜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疾病〗 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 配耳門穴、翳風穴治耳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陽經所溜為「滎」。

前谷穴 滎穴,屬水

後溪穴

[定位]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解剖] 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 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

②耳聾,目赤。

③癲狂癇。

④瘧疾。  

操作 直刺0.5~l寸。治手指攣痛可透刺合谷穴。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落枕、耳聾、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配天柱主治頸項強直、落枕;配翳風、聽宮主治耳鳴、耳聾。  

實用小技巧 對於長期在電腦前工作或學習的朋友,每過一小時把雙手後溪穴放在桌沿上來回滾動三到五分鐘,可以緩解調節長期伏案以及電腦對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備註】輸穴;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  

腕骨穴

[定位] 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解剖] 淺層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掌支,尺神經手背支和淺靜脈等。深層有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功效 舒筋活絡,泌別清濁。  

主治病症 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攣,脅痛,熱病汗不出,口腔炎,黃疸,消渴,糖尿病,瘛瘲,驚風,瘧疾。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臨床應用 1)治消渴,糖尿病∶腕骨,胰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

2)治高熱,驚風,瘛瘲∶腕骨,通里。

3)治脅痛,黃疸,膽囊炎∶腕骨,太沖,陽陵泉。 

陽谷穴

[定位] 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 在手掌筋膜深面, 尺神經的深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行於小魚際肌淺面, 支配並營養該肌群, 動脈還組成掌深弓。 針經上述諸結構, 經小指的展肌、短屈肌與對掌肌的起點附著的豆鉤韌帶, 達鉤骨前緣的骨膜。腕掌側(動脈)網較細小, 由尺、橈動脈的腕掌支, 掌淺弓的返支和骨間掌側動脈的分支組成。自該網發出小支至腕關節和腕骨。

【特異性】 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

【功用】明目安神,通經活絡。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病,癲癇,肋間神經痛,尺神經痛;

2. 五官科系統疾病:神經性耳聾,耳鳴,口腔炎,齒齦炎, 腮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整個腕關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養老穴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解剖] 腕背側(動脈)網位於腕骨及橈、尺骨下端的背面。由橈、尺動脈的腕背支、骨間掌側和骨間背側動脈的末端組成。

【特異性】 手太陽經之郄穴。

【功用】清頭明目,舒筋活絡。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後遺症,肩臂部神經痛;

2.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落枕;

3. 其它:近視眼。

【刺灸法】

刺法:向上斜刺0.5~0.8寸,手腕酸麻,可向肩時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支正穴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解剖] 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深層橈側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以及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末支。

[主治]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頜腫,癲狂,消渴,肘攣,指痛等。

[配伍]

[刺灸法] 直刺0.3-0.5寸。艾炷炊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附註]

小海穴

[定位] 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解剖] 尺神經溝中,為尺側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側上、下副動脈和副靜脈以及尺返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本干。

〖主治疾病〗 肘臂疼痛,癲癇。

〖人體穴位配伍〗 配手三里穴治肘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陽經所入為「合」。

小海穴 合穴,屬土。

肩貞穴

[定位] 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指寸)。

[解剖] 橈神經肌支支配的肱三頭肌長頭, 肩胛下神經支配的大圓肌和胸背神經支配的背闊肌(腱),可深達腋腔。

【功用】清頭聰耳,通經活絡。

【主治病症】

1. 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耳聾;

2. 其它: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病後遺症,頸淋巴結結核,頭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或向前腋縫方向透刺,肩部及肩胛部酸脹。有時可有麻電感向肩及指端傳導。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臑俞穴

[定位] 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 在肩胛骨關節窩後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崗下肌;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主治] 肩臂疼痛,瘰癧。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

[附註] 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天宗穴

[定位] 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岡下肌。皮厚, 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後支的外側皮神經重疊分布。皮下組織內布有旋肩胛動。靜脈的分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該肌, 及其深面的岡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腦神經一副神經支配, 後肌由臂叢的肩胛上神經支配。  

功效 舒筋活絡, 理氣消腫。  

主治病症 肩胛酸痛,肩周炎, 肩背軟組織損傷,肘臂外後側痛,上肢不舉,頸項頰頷腫痛,乳癰,乳腺炎,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咳逆搶心,乳腺炎。  

操作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 局部酸脹,針感穿過肩胛傳導至手指。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 艾條灸10~15分鐘。  

秉風穴

[定位] 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岡上肌。皮膚較厚, 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緻密, 纖維組織發達, 並有纖維束連於皮膚。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該肌, 並繼進其深面的岡上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 後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特異性】,手三陽、足少陽之交會穴。

【功用】散風活絡,止咳化痰。

【主治病症】

1.運動系統疾病:岡上肌腱炎, 肩周炎, 肩胛神經痛;

2.其它:支氣管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脹。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 艾條灸10~20分鐘

曲垣穴

[定位] 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岡上肌。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重疊分布。斜方肌(腱)由副神經支配, 岡上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該神經有肩胛上動脈伴隨, 經肩胛橫韌帶下方, 至岡上窩內的岡上肌, 並經肩胛頸切跡, 至岡下窩。  

功效 舒筋活絡,疏風止痛。  

主治病症 岡上肌腱炎,肩胛部拘攣疼痛,肩背痛, 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  

操作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肩外俞穴

[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皮膚較厚, 由第八頸神經和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緻密, 有少量脂肪。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入該肌, 繼進至肩胛提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 後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兩肌之間有頸橫動、靜脈經過。

【功用】舒筋活絡, 祛風止痛。

【主治病症】

1.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肩胛區神經痛,痙攣,麻痹;

2. 其它:肺炎,胸膜炎,神經衰弱,低血壓等。

【刺灸法】

刺法: 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肩中俞穴

[定位] 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小菱形肌。皮膚由第八頸神經和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緻密, 纖維呈束狀, 束間有少量脂肪。針經皮膚、皮下組織, 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筋膜入該肌, 依序深進其深面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疊部分。前肌為副神經支配, 後肌為肩胛背神經支配。

【功用】解表宣肺。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吐血;

2. 其它:視力減退,肩背疼痛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注意不可深刺, 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0~15分鐘。

天窗穴

[定位]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相平。

[解剖] 在斜方肌前緣,肩胛提肌後緣,深層為頭夾肌;有耳後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分支;布有頸皮神經,正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及枕小神經。

〖主治疾病〗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

〖人體穴位配伍〗 配列缺穴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天容穴

[定位] 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解剖] 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停止部前緣,二腹肌後腹的下緣;前方有頸外淺靜脈、頸內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的前支,面神經的頸支、副神經,其深層為交感神經於的頸上神經節

[主治]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

[配伍]配列缺治頸項強痛,配少商穴治咽喉腫痛

[操作] 直刺0.5~1寸。

顴髎穴

[定位]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解剖] 在顴骨下頜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分支;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齒痛,頰腫。

[配伍] 配地倉、頰車治口歪;配合谷治齒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附註] (1)手少陽,太陽經交會穴;(2)《圖翼》:禁灸。

聽宮穴

[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解剖] 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三支的耳顳神經。

[主治] 耳鳴,耳聾,聤耳,齒痛,癲狂癇。

[配伍] 配翳風、中渚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 張口,直刺1~1.5寸。

[附註] 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穴。



手太陽小腸經穴位治療

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咽痛、下頜腫、耳聾中耳炎眼痛頭痛扁桃體失眠落枕、肩痛、腰扭傷,目黃和肩部、上肢後邊內側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小腸經從小指的外側的少澤穴開始,到耳旁的聽宮穴。小腸經這條經根據它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到,它主要是治療肩背、頸椎、臉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從第一個穴位開始是少澤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這個穴位開始是從井裡而發,這種穴位治療熱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像少澤穴,咽喉痛發燒了,牙腫了,用三棱針點刺一點少澤穴出一滴血,這些問題就可以當時緩解,但是來講,這些穴位不適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後溪穴:人體的一個大穴,別看在一個很小的位置,但它是人體的一個大穴,它是八脈交會穴。所謂八脈交會穴就可以和人體的其它血脈溝通的。它是跟後背的督脈相通,所以來講,後背上的督脈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這個後溪穴來治療。督脈有腰椎間盤突出腰痛病,督脈連著大腦,所以有一些神志方面的病,就是經常恐懼、憂慮,神志不清或者記憶力很差,都可以通過調節後溪穴來得到解決,所以後溪穴這個穴位非常重要。另外後溪穴對於治療落枕、肩膀痛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這個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後使勁往裡一按往上一推,一定要推進那個骨縫當中去才有效果。

養老穴:顧名思義,養老穴就是跟老年人關係比較密切。治療眼睛昏花,耳鳴,耳聾這些問題,所以養老穴對於老年人來講是尤其重要的一個穴位,所以一定要把養老穴找准。養老穴很好找,怎麼去找養老穴,把手放平,手心向下,用手指肚摸到這個高骨頭,這骨頭名詞叫尺骨莖突,開始摸到骨頭上這麼一轉,手就凹陷下去了,摸到裡邊的一個凹陷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養老穴。養老穴是獻給父母的一個穴位,可以防止眼花耳聾不有老年人的高血壓。這個穴位有很好的輔助的療效。

支正穴:「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這個五臟當中誰為正?都把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它作為正。支正主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臟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它倆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這個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它是一個絡穴。支正穴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只要按摩支正穴就可以解決。有人說了想把這個醫理搞得更明白一點,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贅生物,這些贅生物在中攻里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另外一方面有氣鬱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然後體內的痰濕凝結成這些贅生物。還有脂肪瘤也是這些東西,都是人體的痰結。通過按摩支正穴,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呢?因為支正穴呢可以從心臟那裡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衝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所以支正它就可以化解體內痰濕的贅生物。

小海穴: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用手一撥動,手指就會發麻就找著這個穴(小海)了。手指怎麼撥動也不發麻,證明這條經絡有點虛弱了,氣血不通了,心臟供血能力差,所以小腸經也是心臟的一個晴雨表,小腸經傳導差就證明心臟供血能力弱了。按摩這個小海,撥動它,增加它的傳導力也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小海穴是這條經絡的合穴,中醫講合治臟腑,就是說,合穴可以治療本經的臟腑,它可以治療小腸本身的臟腑的問題,所以按摩小海穴可以調節小腸的功能。消化能力弱了,吃完飯以後不消化,堵在裡邊了,揉小海穴可以增強人體的消化能力。另外一方面,小海穴是合穴屬土,本身小腸經是屬火的,火能生土,它是把本經上的火氣散到脾經上去了,所以它可以增強脾經的力量。另外方面呢,通過揉這條穴可以去人體的躁火,人體的火症都可以通過這條經散掉。

天宗穴:天宗這個穴是一個大穴,因為在後背肩胛骨的凹陷處,用手一點很痛而且會感測到整個肩膀,酸脹的感覺很明顯,這個穴位可以防治婦女的乳腺問題。而且防治肩膀酸痛,防治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防治肺部方面的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聽宮穴:這個穴位就在耳平前邊一厘米的位置,這個穴位怎麼找?我們張口的時候它是凹陷的,一張嘴它凹陷就是這個穴位,聽是聽到聲音,宮是中國文化中五音的首音叫宮,聽宮這個穴位可以聽到聲音,隱意就是可以告訴你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聾、耳鳴、聽力下降,都可以點揉聽宮得到改善。

參看

人體穴位專題

腧穴相關電子書

人體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主頁(包含找穴方法視頻教程等內容)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 穴位功能說明圖 十四經脈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黑白大圖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足部.jpg
X tui.png
Jx-5-dan.jpg
Toubuxue.jpg
關於「手太陽小腸經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老師們:早上好!

    我刚发现手太阳小肠经里没有穴详解这部分哦。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