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蠣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第1行: 第1行:
-
{{ 百科小 图片|bkcns.jpg|[[ 丁蛎]]}}
+
{{ 头部模板-中药材}}
-
 
+
{{简要信息-药品
 +
|药名=丁蛎
 +
| 图片=bkcns.jpg
 +
| 药名拼音=Dīnɡ Lì
 +
|别名=白 丁蛎 、螺蛟、丁字贝、海丁子
 +
|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h
 +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
|毒性=
 +
|药性={{显示-中药药性|寒}}
 +
|药味={{显示-中药药味|甘|咸}}
 +
|归经={{显示-中药归经|心|肝}}
 +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主湿疮;[[疖肿]]}}
==名称类别==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 丁蛎  
 【[[物种]]名称】 丁蛎  
第45行: 第56行:
[[分类:软体动物门]]
[[分类:软体动物门]]
 +
{{中药材专题模板}}
 +
<seo title="丁蛎,丁蛎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丁蛎_丁蛎是什么_丁蛎的用法用量_A+医学百科" metak="丁蛎,丁蛎的功效与作用,中药丁蛎,丁蛎作用,丁蛎功效,丁蛎图片" metad="A+医学百科丁蛎条目介绍什么是丁蛎,丁蛎有什么功效和作用,丁蛎的分布和形态,如何服用丁蛎等。【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拼音名】Dīnɡ Lì【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 />

在2012年5月7日 (一) 14:22所做的修訂版本

丁蠣
Dīnɡ Lì
丁蠣
別名 白丁蠣、螺蛟、丁字貝、海丁子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主濕瘡;癤腫
英文名 T-shaped shellfish
始載於 中國藥用動物志
毒性  
歸經 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 丁蠣

【拉丁學名Malleus albus

【命名者】 Lamarck, 1819

【英文名稱】 White Hammer、White Hammer Oyster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雙殼鋼,鶯蛤目、丁蠣科  

外形特徵

尺寸:15厘米

殼長而窄,兩邊呈波浪狀。兩翼延伸,使貝殼成丁字形。殼頂端緊鄰著短韌帶處,有小而尖的殼頂。韌帶下方的殼內面有一個閉殼肌痕。殼表污白色,肌痕黑色。  

分布範圍

熱帶印度太平洋,世界分布 印度太平洋海域。

台灣分布 澎湖大倉島,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海域,台北,彰化  

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 淺海,在海草及岩石平台上 。  

藥用價值

【藥 名】丁蠣

【來 源】為鉗蛤科丁蠣的貝殼。

【功 效】清熱解毒

【主 治】治瘡瘍腫等證。

性味歸經】咸,寒。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入煎劑,5-15克。外用適量。

【別 名】白丁蠣、螺蛟、丁字貝、海了子、(《中國藥用動物志》)。貝殼呈「丁」字形,俗稱「丁字貝」

【動植物資源分布】

本種為暖海性種類,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區的熱帶海洋中。分布於我國南海。

【拉丁名】丁蠣 Malleus malleus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關於「丁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