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裙竹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黃裙竹蓀
Huánɡ Qún Zhú Sūn
黃裙竹蓀
別名 雜色竹蓀、網紗菇
功效作用 燥濕殺蟲。主足癬濕爛;瘙癢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黃裙竹蓀

(Dictyophora mulicolor Bork.et Br.)又稱黃網竹蓀、仙人傘。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高8-18cm。菌蓋鐘形,具網格,其上有暗青褐色或青褐色粘性孢體,頂平,有一孔口。菌幕檸檬黃色至桔黃色,似裙子,具菌托,苞狀,從菌該邊沿下垂長6.5-11cm,下緣直徑8-13cm,網眼多角形,眼孔直徑約2-5 mm,菌柄白色或淺黃色,海綿狀,中空,長7-15cm,粗 1.6-3cm。

夏季在竹林、闊葉林地上散生。

分布於我國江蘇、浙江、湖南、安徽、雲南、四川,廣東、台灣、香港、海南、西藏等地區。

此種多有毒,不宜採食,可供藥用。將子實體浸泡於濃度為70%的酒精中,作為外塗藥用,可治療腳癬。  

藥用價值

【藥名】黃裙竹蓀

【別名】雜色竹蓀、網紗菇

【漢語拼音】huang qun zhu su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tyophora muclticolor Berk.et Br.

【功效】燥濕殺蟲

【科屬分類】鬼筆

【拉丁文名】Fructificatio Dictyophorae Multi-coloris

【主治】足癬濕爛;瘙癢

【生態環境】生於竹林下或闊葉混交林下。夏、秋季單生或群生。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福建、台灣、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子實體高6-16.5m。菌蓋鐘形,高2.2-2.8cm,寬1.9-2.2cm。有顯著的網路狀凹穴,橘黃色,內有暗青褐色,粘性孢體,頂端平,中部具穿孔。菌裙檸檬黃色至橘黃色,長6.5-7.5cm,直徑2-5cm,網眼多角形。菌柄近白色或淡橙黃色,海綿狀,中空,粗1.6-2.3cm。菌托帶淡紫色,(2.5-4)cm×(2-3.5)cm。孢子橢圓形,(3.5-4.5)μm×(1.5-2)μm。壁光滑,透明。

【功效分類】燥濕殺蟲藥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浸酒塗。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黃裙竹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